要了解一個地方,沒有比熟知地名更好的切入點了,了解北京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更是如此。北京的街巷衚衕是京味文化的最好體現,其名稱的不斷變化,把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北京街巷衚衕歷史地名中的那些趣事。
在北京城裡
改過名的街巷衚衕居然有三千多條
約佔當前街巷衚衕的10%
這些地名將永久地留在歷史的長河中
我們以北京二環為範圍,收集了:
明、清、1949年、1965年這四個時間段的資料
將街巷衚衕的歷史地名以位置為基準
化分為以下兩大類:
改了名的 VS 改了名 + 變了樣的
結果顯示不同時間段的歷史地名數量相差懸殊
*歷史地名:指某一地方,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或用過的名稱
*上圖分別表現的是明代vs現在、清代vs現代、1949年vs現代、1965年vs現代,名稱位置發生變化的衚衕分佈圖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北京的街巷衚衕名稱和樣貌,在1949年間變化最多,1965年次之。
就讓我們來看看它們都是怎麼“變身”的~
變身NO.1“換個馬甲我也認識你”
即:改了名的街巷衚衕
將它們分為三類——
名稱美化:
一般由於原地名不雅或其他原因而更名
攔腰折斷:
一般由於原街巷被新街巷從中間切斷導致名稱改為:
東XX及西XX等
其他更改:
一般由XX巷改為XX衚衕、XX街
△三種類型所佔比例餅圖(繪製:獵豹)
名稱美化之“豬尾巴衚衕”更名為“朱葦箔衚衕”
清代稱豬尾巴衚衕,
因為古代此處為貧民區,起名較為通俗;
1911年後更名為朱葦箔衚衕並一直沿用至今
△原豬尾巴衚衕位置圖(繪製:獵豹、禾白少二)
名稱美化之“何紙馬衚衕”更名為“黑芝麻胡同”
明代稱何紙馬衚衕,當時朝宗教盛行,
此衚衕有一何姓糊紙馬者,
開有一“七巧齋”作坊,故名;
清代更名為黑芝麻胡同
△原何紙馬衚衕位置圖(繪製:獵豹、禾白少二)
攔腰折斷之“花兒市大街”
更名為“東花市大街”及“西花市大街”
清代稱花兒市大街,因生產絹花而得名;
民國時被今南花市大街、北花市大街一分為二,
成為東花市大街、西花市大街。
△原花兒市大街位置圖(繪製:獵豹、禾白少二)
攔腰折斷之“孝順牌衚衕”
更名為“南曉順衚衕”及“北曉順衚衕”
明代稱孝順牌衚衕,
因有一個給孝順父母之人立的牌坊而得名
清代更名南孝順衚衕、北孝順衚衕
1965年更名南曉順衚衕、北曉順衚衕
△原孝順牌衚衕位置圖(繪製:獵豹)
△南曉順衚衕現狀圖
其他更改之“鮮魚巷”更名為“鮮魚口街”
明代稱鮮魚巷,因從早到晚都有活魚為市而得名
清代至民國稱鮮魚口
現稱鮮魚口街
△原鮮魚巷位置圖(繪製:獵豹、禾白少二)
△鮮魚口街現狀圖
備註
巷:牆與牆之間的通道,一般寬為12步
街:兩側為買賣鋪的道路,一般寬度超過24步
其他更改之“堂子衚衕”更名為“堂子街”
原名堂子衚衕
1965年改名堂子街
△原堂子衚衕位置圖(繪製:獵豹)
變身NO.2“改了名我也變了樣”
名稱位置都改變的
“大方家園”、“小方家園”
清代只有“大方家園“和“小方家園”兩條衚衕
民國改名芳嘉園
現在芳嘉園衚衕、前芳嘉園衚衕、後芳嘉園衚衕
相互連通,交通更加便利
△原大方家園、小方家園位置圖(繪製:獵豹)
“東磚兒衚衕”
明代稱磚兒衚衕、東磚兒衚衕,清代改名磚頭衚衕
明代此地為養虎地,現在稱虎坊路
為使交通更加便利,長度也增長了原來的三倍以上
△原東磚兒衚衕位置圖(繪製:獵豹、禾白少二)
歷史地名之最名字字數最多的:9個字
“ 石駙馬街後半邊衚衕 ”
明代稱石駙馬街後半邊衚衕
清代稱石駙馬後宅
1965年改名為文華衚衕
△原石駙馬街後半邊衚衕位置圖(繪製:獵豹、禾白少二)
名字字數最少的:1個字
“灣”
清代稱灣,後稱九道灣,
是北京最曲折的衚衕,
為避免迷路將各個方向都取了名
現為九道灣東、南、西、北、中巷
△原灣位置圖(繪製:獵豹)
含筆劃最多的字:23劃
“罐 ”
罐兒衚衕
明代稱石駙馬街後半邊衚衕
清代稱石駙馬後宅
1965年改名為文華衚衕
△原罐兒衚衕位置圖(繪製:獵豹、禾白少二)
最難讀的字
△原戥子市位置圖(繪製:獵豹、禾白少二)
△原高篠衚衕位置圖(繪製:獵豹、禾白少二)
老北京,她的每一個地名都有一個故事,每一次地名的變遷又會引入另外的傳說。
這些地名,這些故事,加起來就構成了這一地的歷史,把這些歷史稍加梳理,老北京的輪廓便漸漸清晰。
希望通過對老北京一個個地名的講述,幫助大家了解地名背後所發生的鮮為人知的故事。以此掀開歷史的一角,讓大家看到歲月沉澱下來的五彩斑斕。通過對歷史的管窺,讓逝去的記憶復活,讓曾經的風景重現。
我們看了什麼&一些說明:
[1] 參考《北京地名發展史》
[2] 參考 北京地名網
[3] 參考 百度百科:衚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