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長的西里古裡走廊連線著印度本土和印度東北部的6個邦。這6個邦分別是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曼尼普爾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和特里普拉邦,與中國、不丹、緬甸、孟加拉國四國接壤。和印度本土以雅利安人種後裔為主的人口結構不同:東北各邦的居民主要是藏緬語族的人群。東北各邦的居民普遍有典型的黃種人特徵,其祖先大多來自緬甸、泰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
印度東北六邦中的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和米佐拉姆邦都與緬甸接壤。歷史上這三個邦都屬於阿薩姆邦,印度獨立後把這三個邦從阿薩姆邦分了出來。印度儘管號稱文明古國,然而在英國人到來之前的印度不過是由一個個土邦組成的一片散沙:雅利安人、馬其頓人、突厥人等外來征服者一波接一波來到印度,千百年來印度人似乎已習慣了這種不同的征服者的統治。
統一的印度民族這一概念始終未能在他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所以“印度”一詞在古代更多是指一種地理文化概念,而從來都不是指的一個統一的國家。印度作為一個國家其實是由英國殖民者所塑造出來的,而阿薩姆邦恰恰是在這一過程中被納入英屬印度的,在此之前阿薩姆地區有著和印度完全不同的歷史文化。早在石器時代早期阿薩姆地區就已有人類居住。
這些阿薩姆地區最早的原住民主要屬於原始澳大利亞人種、達羅毗荼人種。從公元前10世紀起黃種人不斷穿越東部的山口來到這片土地。公元1228年生活在如今緬甸東北部、中國雲南一帶的傣族來到阿薩姆後建立了阿洪王朝(又稱阿薩姆王國或阿豪馬王國)。隨著阿豪馬王朝的實力日漸強大起來以後就被統治德里的莫臥兒王朝視為挑戰。莫臥兒王朝曾先後17次派兵征討阿豪馬王朝。
傣族軍隊在拉其特·巴爾普坎將軍的率領下一次次挫敗了莫臥兒王朝的進攻,然而與莫臥兒王朝長年累月的戰爭削弱了阿豪馬王朝的國力。18世紀八十年代阿豪馬王朝爆發了毗溼奴派信徒舉行的起義,與此同時統治集團內部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宮廷政變。阿豪馬王朝的內憂最終引來了外患,不過這次的入侵者不再是西邊的莫臥兒王朝:這次緬甸貢榜王朝趁機從東部邊境侵入了阿薩姆。
在此後的四十年左右的時間裡阿薩姆地區成為了緬甸領土,直到1826年才被英國殖民者劃入英屬印度。緬甸很早就和中、印這兩個鄰國有交流,不過英國殖民者的到來對未來的印緬關係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早在漢代就已形成了由四川地區通往如今緬甸、印度境內的蜀身毒道:這條古道從成都出發,一路經行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十多個州縣,從騰衝進入緬甸抵達印度次大陸。
當時羅馬、波斯等國的商人抵達印度後會向東透過緬甸沿伊洛瓦底江到達蜀漢治理下的雲南永昌郡。由此可見緬甸很早就已開始充當中國、印度以及東南亞各國之間溝通交流的中介橋樑,而在這一過程中緬甸也不可避免會同時受到中、印兩個鄰國的影響。目前緬甸人所信奉的上座部佛教就是從印度直接傳入緬甸的,這和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經由中國中轉後傳入的漢傳佛教是不同的。
相比之下古代緬甸與中國的聯絡比和印度的更多。緬甸在地理上並不屬於南亞板塊,而是屬於東南亞板塊。公元801年如今緬甸境內的驃國君主遣使向中國唐朝獻其國樂。明代一度曾在如今緬甸境內設緬甸宣慰使司進行管轄。後來緬甸在發展成為獨立國家之後仍向中國稱臣朝貢。在清代的典章資料中將緬甸列為藩屬國之一。從1531年東籲王朝立國起緬甸迅速擴張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
東籲王朝不僅統一了原本四分五裂的緬甸,還向東一度征服暹羅(今泰國)、寮國,向北與中國明朝爭奪雲南邊境的少數民族土司政權,甚至試圖沿安達曼海東岸南下將馬來半島收入囊中。1752年立國的貢榜王朝延續了東籲王朝的擴張政策:貢榜王朝於1767年攻克暹羅王都。此後貢榜王朝侵入撣邦和寮國王國,還向西攻打了阿薩姆地區。進入19世紀後四面擴張的緬甸貢榜王朝遇到了一個大敵。
這時位於緬甸西部的印度已被英國征服。英國的下一步目標是打通印度與馬來半島英屬殖民地的聯絡,與此同時英國還希望打通從西南方向入侵中國的通道。要實現這兩個目標就有必要把緬甸納入英國的殖民體系。1824年至1885年期間佔領印度的英國人先後發動了三次入侵緬甸的戰爭。這時的緬甸儘管是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但面對已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仍是脆弱的。
第一次英緬戰爭後英國取得了緬甸沿海的阿拉乾和丹那沙林兩省。第二次英緬戰爭後英國強佔了整個下緬甸。第三次英緬戰爭後緬甸於1886年1月1日被併入英屬印度。清政府在事後與英國簽訂的《中英會議緬甸條款》中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仍對中國照慣例每十年朝貢一次。1894年清政府在與英國簽訂的《中英滇緬商務條款》中宣告放棄對緬甸的宗主權。
印度正如上文所說是由英國殖民者所塑造出來的一個國家,而古代的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文化上的區域而已。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正是在英式教育下培養出來的。印度獨立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公開說過:“我在精神上與其說是一個印度人,不如說更像一個英國人”。獨立後的印度領導層在思想幾乎都有明顯的英國色彩,所以印度自獨立以來就始終以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殖民遺產繼承者自居。
1947年剛獨立的印度就迫不及待與錫金簽訂了《維持現狀協定》,從而繼承了英國向錫金派駐專員的權利。1949年印度又透過締結《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的形式繼承了當年英國對不丹所享有的“指導、保護”的特殊權利。印度還要求繼承英國殖民政府非法劃定的麥克馬洪線,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大打出手,1987年到1990年期間印度又出兵干涉斯里蘭卡內戰》........
印度這種咄咄逼人的擴張主義國策使其與幾乎所有鄰國均存在一定的領土爭端和邊境衝突。既然印度以英國殖民遺產的繼承者自居,那麼印度似乎沒理由會對緬甸網開一面。英國當初對尼泊爾、錫金、不丹三國的殖民採取的是保護國模式:這三國在內政外交上受英國“保護”和控制,但在形式上仍保留本國政府。英國由始至終也沒把這三個喜馬拉雅山地小國併入英屬印度。
當時被稱為錫蘭的斯里蘭卡和這三國一樣受英屬印度政府託管,但斯里蘭卡同樣未曾被併入過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在獨立後連這幾個從未被併入過英屬印度的國家的主意都要打,那麼就更沒理由會放過曾被併入英屬印度的緬甸了。然而緬甸被併入英屬印度完全就是英國殖民者外力干預下結果。緬甸和印度在人種、語言、宗教、歷史文化更方面都顯得格格不入。
自從緬甸被併入英屬印度起緬甸人和印度人就不斷髮生摩擦。英國殖民時期印度移民大量湧入緬甸,因此搶走了不少當地人的飯碗。1930年緬甸爆發了反印度人的暴動,與此同時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正如火如荼,英國為儘可能降低風險就在1937年將緬甸從英屬印度,緬甸就此成為直接受英國統治的英屬緬甸。如今被緬甸人譽為國父的德欽昂山在1940年同日本特務機關取得聯絡。
1941年12月27日德欽昂山組建了緬甸獨立軍,在接受日本的武裝後潛回緬甸與英軍作戰。正是在德欽昂山組建的緬甸獨立軍的協助下日軍得以於1942年3月8日擊敗英軍並順利攻克仰光。同年3月至8月間德欽昂山領導的武裝又協助日軍擊敗了中國遠征軍。日本佔領緬甸後成立了以巴莫為首的傀儡政權。德欽昂山在這一政權中出任國防部長的要職並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
這時的緬甸在日軍支援下宣佈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名義上獨立的緬甸實際上處於日軍的佔領控制之下。1944年8月4日至7日眼看日軍大勢已去的德欽昂山與緬共代表德欽索、德欽丹東、德欽巴罕會談後成立反法西斯同盟(後改名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聯盟)並秘密聯絡了在印度的英國當局尋求支援。1945年3月27日昂山領導的武裝在英國的支援下倒戈向日軍發動了襲擊。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英國勢力試圖捲土重來,然而這時英國的殖民體系已在戰爭中被破壞殆盡。二戰結束後幾乎所有殖民地都爆發了不同程度的獨立運動。1947年6月英國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根據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本來按說緬甸早在1937年就已從英屬印度劃出去了,然而印度卻想讓緬甸成為印度的一部分,不過印度的這一想法遭到緬甸方面的堅決抵制。
當時的緬甸領導人吳努經過與英國和印度的斡旋達成了使英國、印度認可緬甸獨立的協議。印度和緬甸各自獨立以後困擾兩國關係最大的癥結就是印度那種以英國殖民遺產繼承者自居的心態。印度獨立以來不僅常與老對手巴基斯坦爆發邊境衝突,而且吞併了錫金、控制了不丹、干涉過斯里蘭卡內戰......這一切都被緬甸看在眼裡,所以緬甸在潛意識深處對印度是有所提防的。
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導致大量的孟加拉難民湧入緬甸。這些難民同緬甸境內的羅興亞人合流造成了今日的羅興亞人問題,所以緬甸在這個問題上對印度也是存在不滿情緒的。1964年緬甸國內的排印運動達到高潮:當時有30多萬在緬甸的印度僑民被趕走,印度僑民在緬甸的資產也被緬甸政府沒收。1988年印度甚至一度和緬甸斷交,直到1993年兩國才恢復了外交關係。
從此以後緬甸和印度的關係一直不慍不火。儘管印度方面強調雙方早在1967年就簽訂了《印緬邊界協定》,但實際上印度和緬甸接壤的曼尼普爾邦地區至今還有很多地區沒明確的邊界線。常有印度媒體報道曼尼普爾邦地區的界碑被緬甸“破壞”,但印度政府對此的反應一向低調。印度方面一再強調印緬邊界的問題解決了,如今印度和緬甸都對邊界現狀沒異議。
這其實更多是為了息事寧人。印度在南亞區域內與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鄰國均存在一定的糾葛,相比之下對位於東南亞板塊的緬甸則多少有些鞭長莫及。在這種形勢下印度也不願再過多樹敵,所以多年來印度始終致力於緩和與緬甸的關係。印度曾搞出一個耗資4.84億美元的“卡拉丹多式聯運專案”:內容包括將印度東部的加爾各答海港與緬甸若開邦的實兌海港連線起來。
此外印度還提出了被稱為“東西經濟走廊”的印度-緬甸-泰國三邊公路計劃:這是一條3200公里長的公路,將透過緬甸連線印度的莫雷和泰國的梅索,印度試圖以此計劃擴大自己對東盟的影響力。印度最為關切的還是印度東北部分離主義問題:印度東北幾個邦的人種和宗教信仰和印度本土差異巨大,反而倒是和緬甸相對較為接近。當然這並不是說這幾個邦的居民都是緬甸後裔。
曼尼普爾邦的居民自認為是華人後裔,而歷史上的阿薩姆地區則是以傣族人口為主。阿薩姆、曼尼普爾都曾建立過自己的國家。歷史上這一地區既不屬於印度,也同樣並不屬於緬甸。緬甸只是在18世紀一度統治過這一地區大約四十年左右。不過這一地區在人種和地緣上與緬甸的聯絡要比與印度本土之間更為緊密。這在印緬邊界線實際上並未完全明確的前提下就成為了兩國之間的一個敏感問題。
印度在與東北各邦的地方武裝力量交火時有時就會越過印緬邊境。一旦印度軍隊越界,那麼緬甸方面就會很緊張。近年來印度也多次表示希望與緬甸在邊境地區採取聯合行動。在領海方面靠近緬甸的安達曼群島被印度控制,加上印度本土的威懾使印度幾乎可以控制孟加拉灣,從而把握住緬甸通向外界的海上道路。1971年印度海軍曾封鎖孟加拉灣,這在當時令緬甸和孟加拉國有很大的戒心。
印、緬兩國在陸地和海洋都有領土(領海)爭議。這決定兩國彼此之間是存在一定戒備心理的,然而印度和緬甸之間卻很少出現邊界摩擦。這是因為兩國都不願意挑起領土爭端,所以長期以來兩國都有意識選擇了“擱置爭議”。主要精力在南亞的印度不願過多樹敵,而主要精力用於對付國內地方民族武裝的緬甸也同樣不想和印度撕破臉。在這種形勢下雙方有意識地維持著一種不慍不火的關係。
印度為了得到緬甸的支援常口頭承諾援助緬甸:2010年印度向緬甸鐵路提供6000萬美元的貸款,還有10億美元投資用於開發緬甸的天然氣。印度與緬甸若開邦開展了包括煉油、儲存、混合和零售等石油方面的合作,還為緬甸癌症患者提供Bhabhatron II醫療輻射裝置。不過辦事效率低下的印度並沒真正把很多口頭上的援助落實到位。緬甸既需要印度的援助,又對印度存在戒備心理,所以雙方只能是不慍不火若即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