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僵化,不懂得變通,被輿論所綁架。
其實不是沒有人向崇禎提議,趁闖軍還沒有圍城之前,先轉移南下,集結兵力,再與李自成決戰。
後來形勢嚴峻了,又有人提議,讓太子南下,去南京“監國”,為國家“留得青山在”。
但是這些建議,都遭到了崇禎的反對。
為什麼?崇禎不想反敗為勝?不想捲土重來?不想活下去嗎?
因為他被朝中輿論綁架了。只要他稍一動搖,大臣們就會聒噪:君王死社稷!要有氣節!寧死不降!南宋半壁江山是最可恥的!
崇禎十八歲登基,是接任哥哥天啟皇帝的職位。在此之前,他活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繼位之後,他也小心翼翼、心驚膽戰。粉碎了魏忠賢集團,他又陷入與文官集團的曠日持久的、既矛盾又合作的糾葛之中,無法自拔。
崇禎在政治鬥爭中很有兩下子。但是在治理國家方面,他既沒有冷靜的頭腦,更缺乏堅定的意志。最要命的,他沒有掌控全域性的能力,也沒有高屋建瓴的格局。他與文官、言官鬥爭了一輩子,卻始終沒有站到更高的戰略高度上去,始終跳不出文官、言官的圈子。
常常是文官指責他“你做某事沒有氣節!”,他就拼命否定“我沒有做某事!”卻不考慮自己做這事對還是錯,是不是真的沒有氣節。
在遷都南下的問題上,也是這個套路:文官叫囂“遷都就是逃跑!”崇禎就拼命反駁:“我沒想遷都!膽小鬼才想遷都呢!小狗才想逃跑呢!”而沒冷靜考慮遷都對國家利大還是弊大,結果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文官為什麼反對南下遷都呢?其實在《三國演義》中,魯肅已經把他們的心態說得很清楚了: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也!”(——出自《三國志》)
大臣們不介意改朝換代,因為換一個主子,他們照樣可以當奴才,而且是高官厚祿的奴才(當然是他們自以為。李自成進北京後嚴刑拷掠,是他們沒想到的)。而崇禎呢,像當初的孫權一樣:“將軍(皇帝)迎操(闖),欲安所歸乎?”
大臣們和崇禎的立足點不一樣,出發點不一樣,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得出的結論當然也不會一樣。
但是崇禎只能看到戰術問題,卻站不到戰略高度,於是被大臣們的輿論所綁架,以至於坐失良機,國亡身死。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很同情崇禎的遭遇。但是從政治、從國家角度來考慮,一個被輿論綁架、沒有戰略高度的人,哪怕他是一個善良無辜的人,也不可能成為合格的政治家與領導者。
明朝的滅亡,崇禎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