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的戰亂,是否出現農民戰爭是影響人口的重要因素。

這裡說的“農民戰爭”或“農民起義”,有一定意識形態層面的意思。

實際歷史環境表現中的情況,是在野的有產者帶領農民進行的大範圍暴動。

這種暴動的破壞力極大,經常如滾雪球一般裹挾著大量農民放棄生產而從事掠奪戰爭,由此會對經濟和秩序造成驚人的破壞。

由此一來,就會形成饑荒、瘟疫、人口逃離隱匿等連鎖反應,並最終造成可統計人口有驚人的下滑。

相反,在沒有農民戰爭時,割據戰爭並不會造成廣泛的秩序崩潰或生產停滯,因此人口減少相對少於農民戰爭。

而民國時期,軍閥的部隊當兵是為了拿餉,不是為了給“大帥”賣命!

舉個例子,張勳復辟大家都知道吧,張勳的五千辮子軍和段祺瑞的六萬五千討逆軍在北京城大戰了近兩週,雙方用掉了三百萬發子彈,連帶被流彈打到的平民,只死了二十幾人,傷亡總共不到一百!

給你三百萬發子彈在城市裡閉著眼睛打,死的人也不會這點吧?

而結局呢?

段帥成功“再造共和”就不說了,“辮子軍”有接近四千人投降,然後歸入段帥麾下,繼續當兵掙錢,而辮帥張勳開始躲在東郊民巷的外國使館裡,然後呢,民國政府列了一堆罪狀,但最後不過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迴天津當寓公養老去了,張老先生也是老當益壯,還填了幾房姨太太。

軍閥混戰規則如此,做人都得留一線,說不好未來東家是誰呢,如此下來誰又真能死戰呢?

在戰爭中,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不只是屠殺,更多的是路過的軍隊除了例行的燒殺姦淫以外,大量裹挾或者招誘民眾隨軍遷徙,丁壯充軍,老弱負糧。人口大量集中在一地,很容易爆發瘟疫,大量勞動力離開土地又會導致農耕失時,水利失修進而饑荒。這種擄掠民眾的行為又會使戰區的人民大量聞風逃難,途中又是九死一生。一場規模不大的戰爭,往往能夠使地方人口減半。

古代的戰爭中,交戰各方尤其是起義、叛亂的一方,動輒聚眾數十萬,其實很多都是這種被裹挾而來的農民。漫山遍野的人眾,到處流傳真假莫辨的謠言,很容易使得缺乏訓練和鬥志的軍隊在龐大的人數面前陷入恐慌,真正的“人海戰術”。而爆發大規模起義叛亂的時候,往往朝廷已經腐朽不堪,除了少數訓練有素的軍隊以外,一般都不敢與之交戰,甚至一觸即潰,比方說我大清的八旗綠營“見賊而逃者為上勇,望風而逃者為中勇,誤聽而逃者為下勇”。

到了民國,清末新政以來,各地組建諮議局、興辦教育、建設電報郵政系統,軍頭們的胡作非為很快就會被當地士紳通電譴責,臭名遠揚,失去大義名分而遭到其他軍閥的圍毆。馬廷賢、馬仲英等人在甘肅屠殺民眾,立刻全國輿論大譁,遭到了千夫所指,馬廷賢很快被西北軍和川軍聯合打敗,本人投降寧夏的馬鴻賓以後,也立刻被收繳武器、遣散部眾,再也混不出頭;禹縣屠城、長沙大火以後,真正的罪魁禍首雖然沒有被追究,但是都有重量級替罪羊在輿論重壓之下被槍斃。

民國時期,一方面是死人不像以前那麼慘烈,二一個也歸功於科技進步,挽回了許多生命。雖然是亂世,可出生率降低不明顯,人口不大規模損失應該是戰場損失人口,補上了一部分古代條件下的自然損失人口。

總的來說,是因為近代以來,戰爭的殺傷物件發生了改變,而這個改變又是因為戰鬥力形成模式發生了改變。但是也存在其他因素影響到人口。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們世世相繼,九代為官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