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羊祜,字叔子,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並以清德聞。祜出鎮南夏,甚得江漢之心。將帥有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軍行吳境,刈榖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卒年五十八,南州人聞祜喪,莫不號痛。罷市巷哭者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襄陽百姓,於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因名墮淚碑。(《羊祜傳》)
白 話
羊祜,晉朝南城人,字叔子,祖先世代為官,俸祿高達二千石,到羊祜為第九世,歷代都以清廉德行,聞稱於世。
晉主要攻滅孫吳,命羊祜都督荊州,鎮守南夏襄陽。羊祜以德懷柔遠近,深得江漢民心。部屬將帥有人提議用欺詐計策取勝吳國,羊祜便以醇酒讓他飲醉,使他不能在會議時陳說。
羊祜在軍中常穿便服,身不披甲冑。與吳將陸抗兩軍對峙,更加勤修德政,對吳人開誠布信,廣招吳人歸附,來降者想要離去,悉皆聽便。
有一次行軍吳國境地,割稻穀充軍糧,命計算價值,送絹布償還所欠。
吳將陸抗曾經害病,羊祜贈他醫藥,陸抗毫無疑心,把藥服下,左右勸諫不可服,陸抗說:“世間哪會有毒人的羊叔子呢?”陸抗常對部屬說:“羊祜專修仁德,我乃專行暴力,這樣下去,不用兵戰,人心自然都會歸服對方了。”
羊祜五十八歲去世,南州人聽說羊祜去世,莫不哀號痛哭,停止營業,街頭巷尾哭聲相接,孫吳守邊將士也為之哭泣,羊祜一生仁德感召人心,竟有如此深厚。
襄陽百姓在襄陽縣南峴山,建立石碑,逢年過節祭祀不斷,來往人士,望見石碑,莫不思慕流淚,因此名叫墮淚碑。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尤其身在官場,不但政治風險大,而且因果風險更大。古往今來多少官員在權力和慾望面前沉淪,乃至遺禍子孫。但羊祜一門卻連續九代為官,不但打破了所謂的俗世規律,而且無論盛世亂世都得以善終。如果說,個人的時來運轉,尚且需要莫大的功德福報,那麼九代人福澤相繼,又需要怎樣地努力呢?
縱觀羊祜家世代為官,他們並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也沒有蓋世無雙的功績,他們所做的無非都是堅持著一個人最基本的良知和操守,堅守著一顆正直仁義的心,他們的代代相繼,靠的正是每一代人在面對每一件小事時,都修德愛民,無愧於心!
這,正是我們今天所欠缺的。有時候,福報並不需要我們一次做多大的善事或功德,恰恰需要的是我們長年累月的堅持,需要我們幾十年如一日無愧於每一件小事,需要我們不論未來和結果的好壞,始終都充滿著正氣與良知!
圖文綜合整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