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被周宣王滅後,周宣王分封其大舅申伯到原謝國的中心地區一一謝邑建立申國。從此後,在諸侯國就沒有了作為諸侯主體的謝國,國與國的攻伐沒有某國伐謝的史料記載。申取代了謝,地理上緊挨著楚國,周宣王封申伯的本意就是讓申伯佔領軍事要地,阻擋楚國的進攻,有個緩衝地帶。楚也是黃帝子孫,帝顓頊高陽之後,自稱“我蠻夷也”,因不得高位,自立為王。申國的作用就是抗楚。楚文王二年(一689壬辰),楚伐申,如從周宣王元年(一827甲戌)算起,申已立國139年,開始被楚攻伐,但未滅國。楚成王三十九年(一632年),魯僖公來請兵以伐齊,楚使申侯將兵伐齊,取榖(可能是一個縣級的小地方),這時申國立國約195年。楚國不斷地攻伐,滅鄧、伐許、滅庸、滅舒。到了楚靈王三年(一538癸亥)六月,楚派使者告知晉國,想盟會各國諸侯。楚想做號令諸侯的盟主。諸侯在申國與楚國盟會,申國是個中間地帶,各方來往方便、安全。申國此時已立國287年了。這個申國後來被楚國滅了,他的後人“以國為姓”的話,只能姓申。試問,立國約三百年這麼久,又稱侯爵(楚自立為與周王平等的王,不剝申侯的侯爵名號),國滅後能不姓申嗎?還想“興滅國”,去跟三百年前的謝國姓嗎?
另外,與申國同時並存有一個謝國,當時周的洛邑“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是鄭國的國君,起初封於鄭,後來在周幽王八年時(一774年丁卯)回周朝做司徒。周幽王元年是一781年,周宣王元年是一827年(庚申),兩者相差46年,鄭桓公的元年是一806年,與周幽王八年相差32年。鄭桓公此時告訴我們,從周宣王元年(一827)到周幽王八年(一774年)的53年,還有謝國,申伯受封並未兼併完原謝國的國土。鄭桓公問“謝西之九州,何如?”史伯回答鄭桓公“謝、郟之間”的人民換過國君調教好來,是容易統治的。他們的對話證明周宣王至周幽王時期,是有個謝國,如完全滅了謝國就不會提到謝國了,或應稱申國。既有謝國,就有國滅後仍姓謝的謝人。《史記》沒有記錄謝人,是”微不顯”,不等於沒有謝人。謝人沒有做什麼大事,史官不會去記錄他們,《詩經》記錄的謝人是良民,他們以辛苦的修治城池勞動,歡迎申伯即將赴任。我們不能犯邏輯錯誤,要保持同一律,不能只承認申伯到任,不承認有謝邑、謝人。召虎、申伯在申伯就職申國前,並沒有動用軍隊營造城池,如果謝人死絕了、逃完了,誰修的宮室、道路、城池、田畝?魯迅曾說,老百姓天天生火做飯都默默無聞,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就天下聞名。不是史上沒有謝國、謝邑、謝人,而是有些人無視鐵一般的證據,不肯承認事實,硬要搬出與大多數謝姓人無關的外姓申伯,做全體謝姓人的始祖。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立國兩三百年之久的申國被楚國滅了改姓謝。相反,楚征服了申國後,申侯已併入楚國,成為楚成王的將領,應魯國的請求,去領兵攻打齊國,並打下了一個叫“穀”的地方。不反對申伯後代改了謝姓的人,尊申伯為始祖,我們尊重他們崇敬祖先的權利,但申伯不可能是所有謝姓人的始祖。
由於周宣王封申伯於謝邑建申國的目的,主要是要申伯作為鎮守南大門的軍事力量,防禦野蠻強悍的楚國北上攻取同時經營的另一都邑一一洛邑及西進鎬京,故謝人未遭殺戳,為申國服兵役,成為主要的兵源。周宣王的戰略意圖很好,但對於後來滅了許多諸侯國,向周室問鼎之輕重的楚國來說,小小申國頂不起楚國輕輕的一擊,最後周滅了,還是秦楚間的大國,為爭天下統一,血戰華夏大地,西秦一掃六合,立鎬京而滅六國。
1、《史記·楚世家》;
2、《國語·鄭語》;
3、《中國歷史年代簡表》。
202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