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腓特烈在位期間,對內馴服了桀驁不馴的諸侯,還把大的諸侯領地加以分割,並於1156年把奧地利從巴伐利亞公國分出來,使之成為獨立公國。他在1158年頒佈采邑法令,要求所有接受采邑者為皇帝服兵役。對外,他先後六次出征義大利,並與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和法國國王腓力二世組織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德意志最成功的統治者之一,在他統治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成為歐洲最強國家。雖然他四處征伐,有點窮兵黷武的意思,但他很受德意志人民的愛戴。

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按照法理來說,義大利就是皇帝的領地。沒有義大利和羅馬的“羅馬帝國”,怎麼說都是一個虛架子。不管是為了恢復過去羅馬帝國榮耀這個虛的目標,還是獲得義大利北部——全歐洲最富裕地區這個實的目標,出兵義大利,實際佔有它,都是腓特烈當仁不讓的選擇。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腓特烈對義大利進行過六次軍事入侵。

第一次便是我們前面說過的鎮壓羅馬教士阿諾德領導的起義。腓特烈這次的侵略很成功,迅速地鎮壓了起義,被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召集了義大利各城邦代表召開了隆卡利亞會議,重申了皇帝對義大利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官員的任免和賦稅的徵收都由皇帝說了算。

第二次發生於1158年。當時腓特烈頒佈了倫加利亞敕令,進一步宣佈皇帝擁有在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地區任命市長的全權。當時倫巴第最強大的城市米蘭城拒絕服從命令,公開組織反對腓特烈的城邦同盟。腓特烈再次出兵,軍力非常強大,很快就把反抗鎮壓下去了。城邦同盟被迫投降後,腓特烈放縱士兵燒殺搶掠,幾乎把米蘭夷為平地。“紅鬍子”的綽號似乎就是從這時開始從北義大利流行起來。

1159年,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去世。當時有兩個教皇候選人,班迪內利和奧塔維奧。班迪內利之前與腓特烈有過爭執,腓特烈便支援奧塔維奧。但紅衣主教團選了班迪內利,改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腓特烈不承認亞歷山大三世,支援法蘭西國王把落選的奧塔維奧接到法國的阿維尼翁,擁立他為對立教皇,稱維篤四世。亞歷山大三世宣佈開除腓特烈一世的教籍並支援城邦同盟的鬥爭。此時,德意志境內的諸侯發動叛亂,腓特烈忙於平叛。到了1162年,德意志境內的叛亂平定,腓特烈第三次入侵義大利。他的兵鋒本來直指羅馬,但把米蘭攻陷後,就沒再往南走。米蘭派代表穿麻布衣、赤著腳出城投降,然而腓特烈一世卻毫不留情地將米蘭的居民趕出城外,並在城市中心廣場挖溝,令其寸草不生,還允許士兵將俘虜的頭割下來當球踢,以此來侮辱米蘭人。

1167年,為了幫助對立教皇維篤四世入主羅馬,加之上次對米蘭的屠城激怒了義大利人,威尼斯、維羅納等義大利城邦組成了新的“倫巴第同盟”,在教皇的支援下聯合起來反對腓特烈。於是,腓特烈第四次進軍義大利。一開始還挺順利,德意志的軍隊攻破了羅馬,逼迫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出逃。然而腓特烈一世的軍隊遇到了義大利人的頑強抵抗,而且軍隊裡瘟疫蔓延,減員嚴重,戰鬥力急劇下降。腓特烈一世最後丟下軍隊,化裝為農夫逃回了德意志。腓特烈第四次入侵義大利以慘敗而告終。

腓特烈這樣強勢的人物,肯定是不甘於失敗的。1174年,腓特烈第五次出兵義大利。在這之前,腓特烈打敗了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雖說解決了內憂,但失去了薩克森騎兵的支援。而且加入“倫巴第同盟”的城市已經增加到22個,同盟的軍隊也是訓練有素。這一仗打了兩年,仍然沒能取勝。在1176年的萊尼亞諾戰役中,腓特烈一世的軍隊損失慘重,他自己也身負重傷,只好投降。1177年,腓特烈一世與亞歷山大三世簽訂了《威尼斯和約》,他同意歸還教產,同時不再插手教皇領地內部事務。1183年,他與“倫巴第同盟”簽訂了《康斯坦茨和約》,廢除了隆卡利亞會議的一切決議,承認地方城市擁有自由選舉執行官的權力,但保留名義上的人事任免權。

1186年,腓特烈對義大利發動了最後一次遠征,也以失敗告終。此戰役之後,腓特烈再也沒有涉足義大利。但他把目光轉移到了東方。

1189年,腓特烈一世同教皇和解,然後與法國的腓力二世(腓力·奧古斯都)、英國的獅心王理查一世一起組織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然而在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亞地區,腓特烈卻溺死在一條小河裡。就這樣,戎馬一生、鮮血染紅鬍子的強大皇帝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一條無名的小河裡,實在讓人惋惜。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將軍頭盔為何都有槍尖?到底幹什麼用的?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