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1525- -1582),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是明朝中後期傑出的改革家。他從小有“神童”之稱,12歲成為秀才,25歲當了翰林院編修。隆慶六年(1572年),年僅10歲的明神宗即位,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以顧命大臣的身份輔佐小皇帝,掌權10年。他申明改革是為了“富國強兵”,說自己“自乘政以來”,“其播之命者,實不外此二事”。
明神宗萬曆初年,內閣首輔張居正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方面,澄清吏治,裁減多餘的機構和官員;在軍事方面,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一批英勇的將軍,並加緊操練新兵,提高官兵計程車氣,加強北方邊防,約定邊界進行茶馬互市,和平相處;在經濟方面,開始在全國各地清丈土地,改革原有的賦役制度,此後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此外,張居正還任用著名水利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淮兩河,使黃河和淮河分流,減少水患災害,並修築便民水利。
張居正改革,明顯改善了政府的財政狀況,同時北方邊防也得到一定的鞏固,軍事力量也大大增強,讓明朝一度出現“中興”景象。在張居正死後,改革也隨之終止,但一條鞭法中的用銀兩代替物質收稅的辦法卻得以保留了下來。
但是為什麼萬曆皇帝要任用張居正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呢?明明張居正, 改革行之有效,最後卻還是被否定,以失敗而告終?
宦官專權
宦官專權的根本原因在於明代皇權高度發展,一切大權集中在皇帝一個人的手上。一旦皇帝過於年幼或不理朝政,昏聵無能,朝政權力就會落入朝夕伴隨身邊的宦官手中。所以在洪武朱元璋時期嚴禁宦官干預朝政,“犯者斬”。到 後來明英宗登位時,因小皇帝過於幼小,所以朝政就被皇帝身邊的貼身太監王振所控制,王振掌司禮監,宦官專權局面開始形成。
明憲宗時,太監汪直統領西廠,於是汪直太監耀武揚威,排場都蓋過皇帝。所以當時人們“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明武宗時,太監劉瑾掌司禮監,控制東廠、西廠,設立內行廠,連東、西廠人員也在其偵緝之列。劉瑾公開貪贓受賄,黨羽佈滿朝廷,這是明中期宦官專權的高峰。當時民間傳說有兩個皇帝,即“朱皇帝、劉皇帝”。
內閣紛爭
明世宗時,宦官勢力受到排斥,但又出現了內閣紛爭。當時內閣大學士有首輔、次輔和群輔的區別,朝政歸首輔排程。為了爭奪首輔位置,大學士結黨營私,相互攀引門生,互相碾壓,相互排擠,並採用各種權勢手段排擠競爭對手。一時間內閣紛爭造成了政局的混亂。
其他原因
明朝中期面臨著政局的混亂。 由於土地兼併集中,造成大批農民失去土地紛紛逃亡,嚴重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上統治集團腐朽、民貧財竭,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此外,邊防力量也逐漸削弱。這些都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考慮改革自救的問題。
這些都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考慮改革自救的問題。但是由於改革妨礙到了豪紳大地主的利益,動搖了宦官與官僚的權力,最終也是走向了失敗。萬曆首輔張居正的改革,不僅革的是明朝,更重要的是人心。如果張居正的改革沒被廢除, 大明朝會挺過1644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