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朱允炆就是那個被親叔打倒之後,在一場熊熊大火中或死或逃的著名的“建文帝”。據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也是受朱棣之命前往海外搜尋那位被趕下臺的“小皇帝”。

歷史都是現代史,都是被打扮之後的小姑娘。有史料記載,叔叔與侄子為爭奪天下大打出手之際,侄子對長輩留了餘地—不下死手,捉活的;而叔叔卻真正動了殺人誅心之念—必斬之而後快。能夠證實的是,戰爭初段與中段,侄子佔了上風,險些取得決定性勝利。但歷史沒有“如果”,叔叔與侄子之間的“家事”,即是你死我活之“天下事”。在戰爭中不斷得到磨礪與提升的朱棣與其率領的虎狼之師取得了完勝,而朱元璋深深喜愛並親自培養的具有治國理政之視野的朱允炆,則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地消失得無影無蹤。

鄭和為人所知的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開創者之一立下的“下西洋”之偉業,常被人忽略的是他是馬姓回族人,曾與朱棣為敵,被俘後投降,為表忠心作了太監。據說,他是武林高手,虎背熊腰、氣宇軒昂,某次激戰救駕有功,賜姓鄭,後擢升為太監統領,人稱“馬三保”或“三保太監”。曾有記載,鄭和下西洋時曾開小差跑到麥加朝聖。

“絲綢之路”當仁不讓的代表人物是張騫。與鄭和類似,他也是相貌堂堂之人,他並非“太監”,《史記》描述為“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西漢時,郎是皇帝的侍從,是級別不高的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

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化解戰略被動,武帝下令選派使臣“鑿空西域”。經層層選拔,張騫最終持節而往。他未走出河西走廊即被匈奴部隊捉住。張騫之幸在於匈奴沒殺掉他,還給找了個當地女子為妻。不幸在於,不殺也不放,押送至哈密附近放羊,羊倌一做便是十年。

困囚十年、持節赴命。武帝之方略並非上策,最初的戰略意圖最終也未實現。然則,從匈奴逃遁而出的張騫,用超級強悍的執行力使國家意志在此處形成了永載史冊的閉環。一流的執行力從實際效果看,要遠遠勝於一流的理論。他有充足的藉口讓任務不了了之。

武帝揮手指向了西方,未知與險阻就在那裡等著。沒有依靠,只有自己,有命必復,除非死去。持節之張騫竟然輾轉來到現今的烏茲別克,真的找到了大月氏,將大漢之威遠播到西域。

公元前126年,一路徘徊於生死邊緣的張騫終回故鄉。他忠貞堅忍,不逃避不退縮,認真履職盡責,是國魂之所在,挺起了巍巍華夏之脊樑。武帝晉升其為“中大夫”,後又作為“活地圖”幫助衛青、霍去病擊潰匈奴,立下軍功被提拔為“博望侯”(彼時,無軍功不得提拔為“侯”)。

史書記載,張騫牧羊時所娶的匈奴之女,即是他一生之妻。塞外風寒大漠冰霜之持節牧羊,榮華富貴侯爵等身之位列九卿,他們一步步共同走過……

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魏”字與八千女鬼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