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人不但看重今生,更在乎身後事。禮儀之邦,啥事都有個規矩。

首先就是宗廟制度。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明白兒的,身份越高廟越多,平民就無所謂了。

為什麼要說宗廟制,是因為以它延伸出了“昭穆制度”跟我們今天的話題息息相關。

啥是“昭穆制度”?延伸到民間,祠堂神主牌的擺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

比如:始祖居中,按照左昭右穆排序。下層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再下面二世為昭,三世為穆;四世為昭,五世為穆;六世為昭,七世為穆;二四六世為昭,三五七世為穆;先世為昭,後世為穆;長為昭,幼為穆;嫡為昭,庶為穆。

講的是不是又清又細?也是因為如此,古代帝王選擇安息之地也是這樣安排的。可結果呢?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了個孝陵,名字裡就帶了個“孝”,他咋想的可窺一二。

但是這老頭兒太雞賊,出殯還擺了個迷魂陣,以至於他到底有沒有葬在這至今無人知曉,而他的繼任者,在他去世後更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就別提墓地了。

萬曆皇帝朱棣不想在南京待了,遷都北京。都是遷了,以後自己和後輩兒孫的埋骨之地咋整呢?回南京孝陵,太遠啊,估計他也不大樂意回,不如就在附近另尋好地兒重建吧。

就這樣有了明十三陵。顧名思議,這裡埋葬了明13位皇帝。明十三陵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明朝因此有了兩個陵墓,而明孝陵明面上也只有朱元璋一個人孤零零地在這待著,也不知是不是巧合,他所葬的那座山名叫獨龍阜,真是讓人有點原來如此的意味兒。

明朝歷代帝王最終沒能葬在一起,那清朝呢?瞧瞧就知道了。

清朝入關時在盛京有三陵:遼寧新賓清永陵。陵內安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伯父禮敦和叔父塔察篇古;瀋陽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清昭陵,太宗皇太極的陵墓。

同樣的問題來了,入主中原葬回老家太遠啊,就近再找吧,就這樣順治帝建造了清東陵。

康熙皇帝到是聽話,緊隨老爹的腳步,在其孝陵的左邊建了自己的景陵。

可雍正就不樂意在這兒了, 他翻來覆去找啊找,就是沒有一塊好地兒,咋整?自己又不能明說,只能示意機靈點兒的大臣幫忙點破,自己還得裝裝樣子,這樣不好吧,朕可是很孝順的呢。最終在大臣們不停地勸說下,才“不得以”換了個喜歡的地兒。

清西陵就出現了。雍正高興了,乾隆發愁了。咋整?跟著爺爺還是爹,太難了有沒有?

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於讓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乾隆皇帝腦洞大開,大膽創新。他以“昭穆之制”為基礎,以北京為中心,他要求從他開始,按照左昭右穆的規矩子孫分別葬在東西陵內,這樣兩處都有人,都不至於冷清,同樣也省的後人為難,真是一舉多得。

那他如願了嗎?讓他沒想到的是,沒人聽話,他的美好理想落空了。

除了兒子嘉慶聽話地葬在了西陵,孫子道光就從原定的東邊搬去了西邊,慈禧的兒子同治從西邊轉回了東邊。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王衍:荒唐的前蜀末帝擅寫豔詞,帶著棺材自綁出去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