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長達十五年間的專制後,一代女強人呂后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呂后自劉邦死後成為皇太后,在孝惠帝在位的7年間隱在幕後操縱朝政;在孝惠帝死後開始臨朝稱制,在前臺掌控朝政達8年之久。呂后掌握朝政大權期間,成為籠罩在劉氏皇族和功臣集團頭上的巨大陰霾。她的死亡直接引爆了劉氏皇族和功臣集團一方與呂氏一方的矛盾,雙方快速地刀兵相向,徹底決裂。

齊王劉襄抓住時機,率先打出誅呂氏、安劉氏的大旗,發兵向西攻打關中。然而,齊王劉襄在手握重兵、朝內又有兩個兄弟支援的情況下,不僅在起兵之後沒有全力向西進攻,還傻傻地在齊國邊界等著約定的時機,結果等來漢朝迎接劉恆即位為帝的訊息,最終不得不罷兵而歸,與大漢的帝位失之交臂。可謂是,劉襄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劉襄在這場政變之中擁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是當時所有的劉氏諸侯王們所沒有辦法比擬的,歸結起來如下:

首先,兩個兄弟在長安城內與他互通訊息,他對長安的形勢瞭解比較多,首先起兵便擁有了道義優勢。他的兩個弟弟劉章和劉興居留在長安城內,尤其是劉章更為漢朝大臣所倚重。劉章雖然被呂后向來當兒子撫養,但經常氣憤劉氏子孫得不到相應的職位。於是,他在呂后宴請大臣的時候請求擔任酒吏,一首《耕田歌》把呂后唱得沉默不語,更是在呂氏族人違反酒令後將之殺死,在大臣中獲得了極高的威望。劉章利用呂氏女婿的身份得知呂氏的計謀,率先告知其兄齊王劉襄,使得齊王率先向呂氏發難,舉起了誅呂氏、安劉氏的首義大旗。由於齊王的這個道義優勢,大臣們起初就想立齊王為帝。

齊王劉襄

其次,齊國是漢朝最大的諸侯國,齊王地位在代王等諸侯王之上,齊王在騙取琅琊軍後有更強大的軍力,擁有爭奪帝位的軍事資本。齊國原本下轄70多個城池,只要會說齊語的都是齊人,可以說人多勢眾。呂后從齊國割掉城陽郡、琅琊郡、濟南郡單獨成立三個封國,雖然實力有所削弱,但是齊軍在起兵之初很快將琅琊郡和濟南郡拿下,幾乎重新匯合了整個舊齊國的軍力,成為反對呂氏的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從血緣因素來說,齊王是劉邦的孫子,並不遜色於劉恆的劉邦兒子身份;從功勞程度來說,又具有首先起兵誅呂氏、安劉氏的道義優勢;從對長安的影響力來說,劉章是大臣們倚重的物件,他能夠對大臣們施加影響;從實力來說,齊王劉襄手握重兵,與灌嬰率領的漢軍對峙。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劉襄擁有奪取帝位的極大的可能性,非代王劉恆可比。然而,齊王與屬下沒有抓住這個時機,在發力的方向和主導權兩個方面犯下嚴重錯誤,導致自己與帝位無緣。

一方面,齊王在起兵後,發力的方向馬上就錯了。齊王和手下在殺死齊相之後,緊接著就幹了一件不得人心的事情。齊王寫信給琅琊王,用較低姿態騙取琅琊王的信任,在兩人見面的時候扣押琅琊王併兼並了琅琊國軍隊,後來被琅琊王一通忽悠後又將其送到長安。在灌嬰和他約定等待大臣們誅殺呂氏一族後,齊王不但沒有進軍關中的動作,反向西攻取呂國(原濟南郡)。這兩個表現就能讓人看出,齊王根本沒有全力去平定呂氏叛亂,反而像是在恢復自己的封國。

另一方面,齊王在與灌嬰約定連和之後,齊軍在齊國西界就無所事事,率先舉起的誅呂氏、安劉氏的大旗就扛得不穩了,也喪失首先起兵安劉氏的道義優勢。大臣們在誅殺呂氏之後想立齊王為帝,琅琊王這時站出來與大臣們商議,要“找個母家比較好的人當皇帝,免得再出一個呂氏;而齊王的母家和呂氏沒區別”,建議排除齊王為帝的可能性。可能是受到琅琊王被齊王騙的悲慘遭遇的影響,再加上呂后執政的陰影太過沉重,擔憂自身利益受損的大臣們與琅琊王一拍即合,齊王就再也沒有繼承帝位的可能。此時的劉章應該是被矇在鼓裡,被大臣們派去向齊王說明情況並讓齊王罷兵,齊王也真的罷兵了,隨後兩人得到的訊息是代王劉恆登上帝位。至此,齊王三兄弟當初“欲令發兵西,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的計劃完全成為泡影。

漢文帝

大臣們誅殺呂氏的時間很短,只有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期間,齊王劉襄還是非常有機會奪得帝位的,那就是主動進擊、孤注一擲。如果齊王能先利用灌嬰在滎陽“擊敗齊軍是幫助呂氏,而率軍又是呂氏控制的朝廷的軍令”的兩難境地,或者不顧一切率齊軍度過灌嬰防線,或者讓灌嬰軍加入己方陣營,那麼齊王誅殺諸呂的決心可吸引劉氏勢力的歸心,“誅呂氏、安劉氏”的大旗立得更穩、更醒目;同時,齊軍如果能出現在前往長安的途中,大臣們也很難繞開他這個首義之王去密謀迎立其他諸侯王,這樣就能抓住爭奪帝位的主導權,而非是被動等待大臣們的結果。

世上可惜沒有如果,而這次失敗的影響對三兄弟都非常致命。齊王劉襄雖然恢復了自己齊國的全部封地,但在第二年就死了,死後齊國的兩個郡又被割出去,作為兩個弟弟的封國;朱虛侯劉章的功勞被漢文帝故意壓制,他先只被加封兩千戶,後又被封為城陽王,但也早死;東牟侯劉興居更慘,先只被加封兩千戶,後被封為濟北王,最後謀反失敗而死。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種人才層次境遇之差,為何至今還是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