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最近有部NHK的日劇上線。

不長,總共也就70來分鐘。

但反映的卻是舊中國的事兒,看完心情很沉重。

因為它提到的弊病,全是當年魯迅先生批判過的。

但透過一個日本人的視角重溫,還是讓人感慨萬分。

異鄉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

A Stranger in Shanghai

這部劇說的是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遊歷上海的事兒。

事實上,該劇並非憑空虛構,而是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來。

1921年,彼時,日本正經歷從明治到昭和的過渡時期。

這個時期(即大正時代,1912-1926)讓日本的發展經歷短暫的春天,同時也是其快速西化的階段。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當時受大阪每日報社之邀,芥川乘船西渡到剛經歷完辛亥革命不久(1911-1912)的中國。

他一開始落腳上海,隨後又花費4個月時間,走訪華北華中大部分地區。

期間,因公務關係,他拜訪了身處變局的能人志士,隨後寫出那部名叫《中國遊記》的專著。

講到這本書,有必要科普下它的背景,和劇中的故事對照起來看會更好。

作為20世紀上半葉和森鷗外、夏目漱石齊名的三大日本文壇巨匠。

儘管芥川寫出過《羅生門》這樣被黑澤明改編成電影的文學名篇。

但這部《中國遊記》中描述的舊中國,真可謂一黑到底。

而文中不時流露的輕蔑之意,也隨處可見。

儘管這是他諷刺某類負面社會現象時的一貫文風,但當物件是中國,多少還是有些令人難堪。

在這本遊記中,谷崎潤一郎(日本近代小說家,《源氏物語》現代文譯者)眼中如戀人般的杭州西湖,被芥川描述為“大水田”。

清末重修的寒山寺,在他看來不但俗不可耐。

甚至當時的揚州城,也被他形容為“俗臭”。

此外,作為其到訪中國的第一站。

“不潔”、“怪異”、“恐怖”、“貪婪”、“厚顏無恥”,都是他對上海的第一印象。

關於原文中的毒(吐)舌(槽)部分,劇中開場即能找到對應。

剛到上海的芥川在跟同事對接上後,便快速被一群黃包車伕包圍。

隨後,上海混亂的交通狀況和落後的交通裝置,讓他有一種“隨時赴死”的心理幻覺。

但要知道,他當時所住的地方,還是地段相對繁華的租界區。

租界區都這麼亂七八糟,地道的中國社群景象自然不難猜。

對比歷史上同期的上海老照片。

你會發現,他在書中的吐槽,也並不完全是在瞎掰。

▲1920-30年代的上海

可能有人看到這兒會覺得這位日本文人是個反華之輩。

但事實上,關於中國文學,芥川一直是很喜歡的。

這也能解釋為何他後來會在書中瘋狂吐槽中國。

畢竟,當想象中的中國和實際看到的有巨大落差後,失望就在所難免。

劇中,有一段取自芥川遊記的真實描寫被如數還原,看得人百感交集。

在這段記錄中,剛抵達上海不久的他,被報社同事邀請吃西餐。

在餐館中,他撞見了這樣的一幕:

侵略過中國的英國水手,醉酒後態度囂張地在餐廳橫衝直撞。

一位上海阿婆的花籃被撞了一地。

然而,語言不通的她,除了抱怨別無他法。

一邊是在異國他鄉為非作歹的外籍士兵,一邊是這座城市的主人。

這一切,就真實發生在當時號稱大都會的上海。

芥川寫到,這一幕正如同報紙上的插畫,標題應該叫《上海》。

這樣生動而殘酷的場面,對路人的芥川而言不過是看個熱鬧。

但背後卻深刻映照出孱弱的中國當時被帝國列強欺負,任人宰割的悲痛現實。

弱國不但無外交,它的國民,自然也不會有“尊嚴”一說。

除了西餐廳的這一幕,劇中還有諸多細節反映了中國當時的“淳樸民風”。

如隨地大小便;

處處可見的流民;

毫無衛生觀念的舉止;

遍地的鴉片;

以及……

尚未開化的民智。

但參考的物件,顯然是魯迅的《藥》。

在那篇文章中,魯迅明線寫的是一位母親尋偏方為孩子找人血饅頭治病。

暗線也表達了對當時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者的同情。

現在看來可笑的藥方,在當時卻是百姓預設的“良藥”。

作者針對國民性中麻木和愚昧方面的批判,也藉由這一劑“藥”力透紙背。

一個國家的精神世界已經如此千瘡百孔,亟需有人喚醒。

但從當時的時局來看,想把中國人叫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彼時,除列強割據以外,各地軍閥常年混戰(1916-1928),百姓民不聊生,辛亥革命的成果名存實亡。

在這樣的背景下,芥川在走訪國內部分政治元老時,都看不到扭轉頹勢的希望。

而老一輩所謂的那個英雄,其實就叫革命。

或者說,擁有革命思想的人。

在當時的中國,有心參與革命的,大部分是擁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

身陷困局,他們一直在尋找時機,努力改變中國的命運。

這當中,芥川拜訪的李人傑即是其中一位。

在二人的交談中,芥川當時直言不諱指出了中國的要害:

無論政治、經濟、藝術、學術亦或軍事,中國都在全面走向衰敗。

但李人傑告訴芥川,中國幅員遼闊,結合當時的現實,要讓革命形成星火燎原之勢絕非易事。

的確,要想用少數人的努力喚醒一個沉睡的民族,看起來確實遙遙無期。

面對此種困境,《異鄉人》並沒有完全抹殺掉希望。

可以看到,改變中國的希望,仍舊落在年輕人肩上。

芥川在上海結識的男妓露露即是這個希望的縮影。

在他身上,芥川看到了年輕人體記憶體留的良善跟熱情。

這種品性,如運用到政治之中將大有可為。

這也是他在了解到露露鮮為人知的身世後,勸其勤勉讀書的原因。

儘管後來露露因捲入工人罷工集會被地痞打死。

關於他是站在工人的一邊,還是純粹路過不幸中槍。

真相不得而知。

但從好的方面來想,或許他正是不滿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想借此機會聲援同處淪落階級的人。

果真如此,他作為“人”的意識,正在悄然覺醒。

而結尾蘸著他人血的那場“餅乾宴”,也不再是如《藥》那般,成為民智麻木的象徵。

而是芥川對露露勇敢追求自由的一種肯定和敬意。

自上海一行後,芥川將踏上前往中國其餘各地的旅程。

這趟耗時數月的旅程嚴重損耗了他的健康。

回國不久,他便因身體原因服藥自殺,享年35歲。

據說,路過南京時,六朝古都的荒涼令他十分震驚。

脫離了李杜蘇白筆下的詩意中國,眼下的南京全然是另一幅景觀。

期間,一位百姓在聊到“為何不買地”一事曾如是表示:

“首先不可能考慮。不是被燒掉房子,就是被砍掉腦袋,明天的事沒人搞得懂。這點和日本不同。反正現在的中國人不去關心孩子的未來,而是沉湎於沒救和女人。”

芥川的來訪出於偶然,在偶然中,他見證了一個處於歷史最低谷的中國。

而這趟旅程帶給他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來看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曾嘲諷過武士道精神的他,最終沒能親眼見證日本軍國主義化。

後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惡,他自然也可以“眼不見心不煩”了。

但他記錄下的那個有失偏頗的中國形象,卻永遠被留存了下來。

而那些充滿鄙夷色彩的文字背後記錄的,是一段“落後就要捱打”的屈辱史。

這一點,永遠不會改變。

最新評論
  • 1 #

    恨鐵不成鋼的失望,才會破口大罵

  • 2 #

    沒毛病,魯迅先生所有批判中國人的文章依然適用現在國人

  • 3 #

    這少部分的英雄就是共產黨人,點燃燎原的星星之火,大部分的英雄就是廣大的被喚醒的民族國家意識的人民群眾。

  • 4 #

    其實看得出龍介一開始是真心喜歡中國文化的,對中國文化有種美好的嚮往,然而看到舊社會那種情況,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慨

  • 5 #

    黑?事實就是事實,以前的中國確實是這樣的,有什麼好迴避的?中古歐洲是什麼樣?

  • 6 #

    只有真正,真正強大了,才會不懼怕任何人對中國現狀的評判。弱者是沒有這個膽量的。

  • 7 #

    芥川龍之介沒說錯,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並沒有刻意抹黑,只是有些刻薄

  • 8 #

    黃金10年的民國,你要不要去

  • 9 #

    現在外國人不一樣高人一等

  • 10 #

    是虹口道場的介川嗎?

  • 11 #

    一個喊著一億玉碎眼都不眨一下就集體投降的民族

  • 12 #

    既然落後會捱打,那麼進步了呢?怎麼感覺進步也一樣被捱打?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沙漠大越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