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歷史上最囂張的太后,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慈禧!慈禧!慈禧!
其實,早在慈禧之前,還有一位比她更任性的皇太后,雖然是農家女出身,卻成功逆襲上位,甚至自封為九蓮聖母菩薩。
她就是萬曆皇帝的生母慈聖太后李氏。
萬曆皇帝的生母——慈聖太后李氏
“玲瓏塔,塔玲瓏,玲瓏寶塔十三層。”
這首在北京流傳了數百年的童謠,講得便是崑玉河畔的慈壽寺塔。如今,此處已經被闢為公園,看上去平淡無奇。
佇立在玲瓏公園內的慈壽寺塔
誰能想到:當年興建此塔的理由頗為弔詭,竟然是源自慈聖太后的一枕黃粱。可是,太后貴為皇帝的生母地位尊貴,崇佛建塔難道還需要託名夢境麼?這就和萬曆時期的佛教發展史息息相關。
出於為尊者諱的緣故,《明實錄》等文獻對於這位婢女太后的發跡史,及其營建浮屠的記載都語焉不詳。然而,透過散見於民間的稗官野史,我們可以覆盤出慈聖太后自抬身價、崇佛建寺的過程。
李氏,北直隸漷縣人(今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正史典籍未載其名,而民間稱其為李綵鳳或李兮淽。儘管她貴為萬曆皇帝的生母,徽號為慈聖皇太后,卻生長在京東漷縣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李偉是一名泥瓦匠。
十五歲時,李氏進入裕王朱載垕的藩邸做婢女。這位裕王也就是日後的隆慶皇帝,以好色著稱於世,後因服食過量春藥暴斃而亡。
年方豆蔻的李氏進入王府後,很快引起了朱載垕的關注與寵幸,相繼生下兩位皇子。可在等級壁壘森嚴的禁宮紅牆之內,出身卑微的李氏地位很低。她唯一的信念便是“母以子貴”,希冀兒子登上皇位之後,自己的境遇將會有所改善。
通州漷縣鎮僅存的古蹟——東門橋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廿六日,李氏的丈夫朱載垕撒手人寰,諡號穆宗。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沖齡踐祚,由陳氏、李氏兩位太后共同撫育,分別上徽號為仁聖皇太后、慈聖皇太后。
沖齡踐祚的萬曆皇帝
對於兩宮之間的關係,歷來眾說紛紜。
一種比較盛行的說法是:李綵鳳由於自幼家貧,被賣至同鄉陳家為婢。待到陳家千金嫁與裕王,李氏遂以陪嫁丫鬟的身份一起進入王府。
此事雖未見諸官方檔案,但按照《明史·后妃傳》中的記載:兩位太后的桑梓均在通州,確係同鄉無疑。
無論流言是否屬實,李氏始終謹小慎微地侍奉陳太后卻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不但自己如此,她還叮囑小皇帝朱翊鈞必須每日到慈慶宮向仁聖太后請安,斷不能有絲毫怠慢。
由於出身卑微,李太后甚至沒有資格與陳太后、萬曆皇帝同席用膳,只能像侍女、僕從那般站立。這與晚清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面前的飛揚跋扈形成了鮮明對比。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慈禧皇太后與慈安皇太后,《大太監》劇照
這種屈辱始終折磨著李太后,給她的內心造成極大創傷,感覺自己處處低人一等,見人矮三分,以致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眼見李太后鬱結於胸,整日茶飯不思,長吁短嘆。
有人給怹出了個妙招:別人不是覺得您出身卑微麼?您乾脆託名九蓮聖母菩薩轉世。如此一來,您可就是菩薩的化身嘞!到時候哪還有人敢瞧不起您吶?
影視劇中的李太后形象
李太后覺得此計甚妙,很快對外宣佈自己做了南柯一夢:哀家在夢中遇到一位菩薩,騎著金色的鳳凰翩翩下凡,向我口授了一部《九蓮經》。待哀家醒來之後,竟然可以脫口而出,一字不漏地背誦。眾卿哪位懂得解夢,速速為哀家講講這夢境是何解?這位菩薩又身在何方?
可任憑高僧大德、博學鴻儒遍查歷代典籍,也找尋不到太后夢中的“九蓮聖母菩薩”。本來嘛,杜撰之物哪裡會有呢?
九蓮菩薩畫像
其實,宮女、太監早就把李太后是九蓮聖母轉世的訊息在民間散播。大臣們自然心領神會:恭喜太后千歲!賀喜太后千歲!不用費心去尋找了,您是九蓮聖母轉世呀!
一時間,宮裡的英華殿、南城的長椿寺等處寺廟都開始供奉這位“九蓮聖母菩薩”,《九蓮經》也被“錄入大藏中”。
敕建長椿寺
但李太后還是覺得宣傳力度不夠。
為了進一步推崇自己的地位,她決定拿出自己的內帑(私房錢),修建一座屬於自己的寺院,將其打造為“九蓮聖母菩薩”信仰的大本營。
太后都出銀子了,咱們也得表示表示啊
為了迎合慈聖太后,上至公子王孫,下至各級官吏,馬上放棄了吃瓜群眾的心態,心領神會地參與到這項曠世工程之中,眾籌修廟。
甚至連首輔張居正也不甘人後,親自題寫了《敕建慈壽寺碑文》。大家發揮出只爭朝夕的奮鬥精神,很快就在京西阜成門外的八里莊選擇了一塊風水寶地,於萬曆四年(1576年)破土動工。
慈壽寺舊影
在李太后的親自關懷之下,寺廟的營建頗為迅速。僅僅兩年之後,一座碧瓦朱甍的“慈壽寺”便在京西拔地而起。
明末沈德符所撰《萬曆野獲編》將其列為京郊敕建寺院之首。
廟宇共分為五進院落,建有伽藍殿、大士殿、延壽寶殿、九蓮閣,以及永安萬壽塔(俗稱慈壽寺塔,或玲瓏塔)等建築。
值得注意的是:慈壽寺的寶塔並非像其他寺院一樣修建在最後一進院落,而是屹立在第三進院內。
這種以塔為中心的建築佈局主要盛行於唐代,明清時期採用此種佈局實屬罕見。換言之,慈壽寺塔位於整個寺院的核心位置,如同眾星捧月一般拱衛這座浮屠,一切規格均參照廣安門外的遼代天寧寺塔。
此塔為八角十三層密簷式磚塔,南面券額為“永安萬壽塔”,其餘北、西、東三面分別題寫“真慈洪範”、“輝騰日月”、“鎮靜皇圖”字樣。
在每面塔簷之下的拱眼位置,皆鑿有佛龕三處,內建銅佛一尊,凡三百一十二尊。塔旁立石碑兩通,至今尚存。
儘管歷經歲月的磨洗,碑文已經字跡疏泐、線條漫漶,卻猶可辨認:西側為慈聖太后所畫關帝像;東側是慈聖太后所畫九蓮菩薩像,並勒有王錫爵恭書的《瑞蓮賦》。
《瑞蓮賦碑》碑額
其實,當日諸位閣老之中,寫下《瑞蓮賦》逢迎李太后者不乏其人:狀元出身的申時行、萬曆帝師許維楨亦提筆揮毫,操翰成章,但獨獨王錫爵所作深得李太后賞識,在萬曆二十一年(1594年)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
既然慈壽寺是敕建寺廟,自然不乏皇室珍奇庋藏其中。
按清代桐城大儒姚元之在《竹葉亭雜記》中記載:
(慈壽寺,筆者注)內有一座四尺多高的太湖石,集瘦、露、秀三者於一身,可謂盡得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
《竹葉亭雜記》
要知道,自兩宋以來,太湖石專門用於裝點皇室宮苑,民間哪裡得見?這也從一個側面彰顯出慈壽寺皇室寺院的氣韻。
萬曆末年,進士陳萬言遊覽慈壽寺之後,曾賦詩一首:
“帝城門外剎,舍衛國中臺。初地三摩入,慈宮萬壽開。午鍾招雉雀,夜雨積莓苔。怪底花間客,浮名逐夢來。”
儘管“浮名逐夢來”之句隱晦地流露出詩人對李太后大肆崇佛的不滿,但慈壽寺修建的美輪美奐卻是不爭的事實。
寺內不僅擁有桂殿蘭宮,高達56.5米的慈壽寺塔更是冠絕京師,元、明、清三代在京建造的所有寶塔無出其右者。
慈壽寺塔
據寺內僧眾口耳相傳:當年慈聖太后打造九蓮聖母騎鳳造像之時,特意借小皇帝萬曆的名義,下令從內府之中取出唐代“畫聖”吳道子的觀音圖為藍本,命工匠按此打造佛像,卻將面容改換作自己的臉龐,以此為金身,日日受人香火,保佑自己福澤綿長。
明亡之後,慈壽寺作為敕建寺廟的地位不復存在。待到乾隆時期,法式善遊歷西山路過此地,旦見寺內年久失修,慈聖太后的畫像也已殘破不堪。
至光緒年間的一場大火,慈壽寺毀於一旦,那尊珍貴的九蓮聖母騎鳳造像自此下落不明,唯有玲瓏塔依舊矗立。
在寶塔的簷椽、角梁之上,本掛有三千多枚銅鈴,由於年代久遠,遺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