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國的科舉制度,是從隋文帝開始的,隋煬帝時才開始設定進士科,但時至今日,史料上也沒有發現隋煬帝時期開科考試情況的詳細記載,因此隋朝的考試資訊沒有能留下來一點點。這樣,我國的科舉制度雖然從581年開始,但是我們做的統計,只能從622年的第一次有記錄的科舉考試開始,到1905年最後一屆的科舉考試結束。雖然經歷了1325年,但只能統計1284年的考試情況了。在這共1284年中,一共產生了532位狀元,其中唐149人,五代十國35人,兩宋118人,遼56人,西夏1人,金39人,偽齊政權(北宋滅亡後金朝在黃河以南的北宋故地建立的一個傀儡政權)2人,元32人,明90人,大西政權(明末由張獻忠在成都建立的農民政權)1人,清114人,太平天國15人。
這個資料或許也不是完全準確,也是我從網上統計得來的數字,比如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的狀元實際上應該是22人,但是太平天國的資料也是太少,能查到有名有姓的也就15位,所以只能暫時按15人計算了。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這532人中的一個,孫伏伽,他是最特殊的一個,是公元622年開科考試產生的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孫伏伽塑像
孫伏伽,新唐書記載,隋朝貝州武城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658年。
這個貝州是武城哪兒?你從網上查吧,會發現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河北清河,有的說是河北故城,有的說是山東武城。這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當時的武城縣,自有建制以來,政區和隸屬關係變動頻繁,而現在的武城縣境,在隋朝時北部屬漳南縣,南部屬歷亭縣,西南一隅屬武城縣,現在的武成縣與當時的武城縣,地域相差很大。從《新唐書》上我們只是知道他是當時的武城人,而當時的武城就包括現在的清河的一部分,也包括現在的河北故城的一部分,也有一部分屬於現在的山東武城縣。這樣在政區變動頻繁的情況下,只有具體到孫伏伽路是那個鄉那個村的,才能確定他是屬於現在的那個縣的。而歷史上的資料實在是太匱乏了,只知道孫伏伽是貝州故城,再具體的就一點不知道了。因此想要確定孫伏伽的籍貫,只能等有志有識之士的具體詳盡考證了。
孫伏伽早年在隋朝時考中進士後,即便涉足到了官場,不過也僅僅是做了一名基層、底層的小吏而已,後邊幾經升遷,一直到隋煬帝末年,才成為京畿萬年縣的法曹,負責審理刑獄,督捕奸盜,查辦贓賂。
這個法曹是個什麼樣的官?我們從《新唐書·百官志四下》上可以看到介紹:“法曹,司法參軍事,掌鞫獄麗法,督盜賊,知贓賄沒入。”唐代縣令下屬司戶、司法等曹。京縣設司功、司倉、司法、司嶽、司士、司戶等六曹;畿縣有司法等五曹, 無司兵曹。上、中、下縣均設司戶、司法兩曹。
因此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孫伏伽大概是做到相當於現在的縣法院院長兼公安局局長這個級別的官員了,比七品縣官的地位要低,按現在理論推算應該是從七品或者是八品的小官。
當然,這樣的官職,在萬年縣也算是頗有點權勢的官員了,不過也僅僅是在萬年縣有點權勢而已,從整體上來看,他也算上是一位懷才不遇的低階官吏。
話說到了公元618年,李淵長安稱帝后,孫伏伽識時務地降順了大唐王朝,實際上,孫伏伽投靠李淵要早於618年。因為孫伏伽在617年曾書高祖李淵,坦言“開言路”、廢“百戲散樂”、“為皇太子及諸王慎選僚友”而受到高祖重視,被提撥為治書侍御史,因此孫伏伽投靠李淵肯定是在李淵稱帝之前了。
這個治書侍御史是什麼官呢?在隋朝,以御史大夫為御史臺長官,治書侍御史為次官,次官員二人,實際主持臺務,是個從五品的官員。
不久,孫伏伽又在滅王世充、竇建德後又有合理化建議,又為平定邊防、減免稅賦等事頻頻上表獻策,更深得高祖信任。622年,孫伏伽因上疏而被免官。就這年十二月舉行了科舉考試,由於當時科舉制度尚未完備,故孫伏伽能以免官之身應進士科考試。孫伏伽在30名舉子中名列第一,官授刑部郎中。這樣,孫伏伽也就名正言順地成為了中國科舉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個狀元了。
刑部郎中又是個什麼樣的官職呢?百度上的解釋為:刑部郎中,隋、唐、五代、明、清諸朝刑部屬司郎中的泛稱,為刑部頭司長官,二人,從五品上。掌司法及審覆大理寺與州府刑獄。孫伏伽中了狀元,只是職位換了一下,並沒有得到升遷。
後來在“玄武門之變”中,孫伏伽擁護李世民,鞍前馬後奔走效勞。李世民即位後,一一行賞,封孫伏伽為樂安縣男爵。
玄武門之變是哪一年? 公元626年7月2日。而男爵又是個什麼樣的職位?唐朝的爵位共分九等,一等王,食邑萬戶,正一品;二等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戶,從一品;三等國公,食邑三千戶,從一品;四等開國郡公,食邑二千戶,正二品;五等開國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從二品;六等開國縣侯,食邑千戶,從三品;七等開國縣伯,食邑七百戶,正四品上;八等開國縣子,食邑五百戶,正五品上;九等開國縣男,食邑三百戶,從五品上。從這看孫伏伽還是在從五品的職位上。這樣看,從622年中了狀元,到626年唐太宗登基,孫伏伽在職位上並沒有升遷,所以從這看,或許孫伏伽在玄武門之變中,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吧,反正依然是從五品。這件事,新唐書記載得比較含糊,說太宗即位,封孫伏伽為樂安縣男,並升任大理少卿。實際上封孫伏伽為樂安縣男和升任大理少卿分別發生在626年和627年,是兩次提拔!
627年,太宗皇帝多次出遊騎射,孫伏伽諫言道:“我聽說天子的居所,有九重禁衛,出行有警戒,回來就清道,並非只是尊重其居處,而是在為國家和百姓考慮。近來聽聞陛下騎馬射靶,這只是年少諸王們所好的事務罷了,怎能已做了天子,還做這些事呢?”皇帝高興地說:“你能指出我的過失,朕能改正過失,天下大概可大治了啊!”。上疏諫止被採納,他也被提升為大理寺少卿了。
大理寺少卿又是個什麼樣的官職呢?大理寺,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獄案件審理。大理寺設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少卿相當於最高法院副院長。從這兒我們看到,孫伏伽這個時候的才算是進入到了中央級別裡面,但也是副職,正四品。
大理寺
在勸唐太宗這件事上,野史上還曾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我們就當笑話看一看吧:
說的是唐太宗在繼位之前,南征北戰,經常打仗。後來天下太平了,沒仗可打,於是就迷上了打獵,幾天不打獵心裡就癢癢。
這一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獵,他領著侍衛十數人,背弓插箭,攜帶獵鷹與獵犬,正要出發。這時孫伏伽匆匆趕來,一把拉住馬的韁繩說道:“陛下打獵,遊戲林中,騎馬射箭,沒有必要的保護措施是很危險的。一旦有個三長兩短,誰來主持政務?勸陛下為了國家百姓,不要貪圖一時痛快,任著性子幹這種無益的營生。”
正在興頭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又掃興又尷尬,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但是他又不想破壞自己虛心納諫的傳統,於是就耐著性子說:“我今日閒著無事,又不貪戀女色,只喜好打獵,想借機會出去走走。再說我打獵都繞著村莊,從不驚擾百姓,另外侍衛也帶了十來個,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說完就要登鞍上馬,並朝隨從揮揮手,準備出發。
哪料到孫伏伽把馬韁繩繞在腰間,跪在馬前說:“陛下今天出門,就請從老臣身上踏過去,我願意用死換取皇上對忠告的採納。”
唐太宗大怒,說道:“我本來認為你是一個誠信勇敢的人,能夠以誠言進諫,不好損你顏面;哪知你卻不知好歹,目無高低,竟然限制起我的行動來了。我連這點兒事都作不了主,還當什麼皇帝?來人,把他給我拖出去斬了。”
唐太宗身邊一幫人,動作飛快,爭相撲向孫伏伽。孫伏伽正了正衣冠,厲聲道:商朝的比干、夏朝的關龍逄,都是因直諫而死,我願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見。
唐太宗一聽,倒是愣了,趕忙笑道,說:“我不過是試一試你的膽量罷了,你還真是一個誠信有勇的君子,有你在,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啊!好,那朕今天就不出去了。”唐太宗畢竟也不想做個殺忠臣的皇上啊!
影視中的唐太宗形象
公元631年孫伏伽審理一樁案子不慎失誤,被罷免官職,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為刑部郎中,但這個官位比大理寺少卿要低一點,為從五品,也相當於降職了。任職不久,因表現出色,再度升職,出任大理寺少卿,隨後又任民部侍郎,依舊是正四品。
民部是官署名,隋朝開始設定民部,唐高宗永徽初年,因避太宗李世民諱,便改民部為戶部,掌全國土地、人口戶籍、賦稅財政等。民部主官為尚書,民部侍郎是民部的副官,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副部長了。
公元641孫伏伽被提升為大理寺卿,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法院院長,孫伏伽也終於熬成正職了,成了正三品,在朝廷裡也算是真正大員了。不過數年後出任陝州刺史,做了陝州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
在陝州刺史位上幹了數年,654年,孫伏伽年老辭官,四年後,即658年,孫伏伽於武城家中壽終正寢。
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其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
新唐書
《新唐書-孫伏伽傳》上這樣講述孫伏伽:
您對這篇文章還算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