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一個耿直的人是多麼快樂呀!
我們活得這麼努力,
不就是為了獲得直言不諱的能動性嗎?
縱觀歷史,
不畏懼權力,
不怕被貶、敢於直言進諫的臣子有幾人?
彪炳青史、位極人臣、還能在皇帝面前直抒己見,
並得到皇帝賞識的,
這樣的耿直大臣並不多。
在晉朝,和嶠算是一個。
-和嶠畫像-
和嶠官至中書令,
深受晉武帝的親重。
晉武帝有一次對他說:
“東宮頃似更成進,卿試往看。”
意思是對和嶠說:
“太子近來似乎大有長進,你試著前去幫我看看吧!”
和嶠便奉命前往太子處,
回來之後,
晉武帝問他太子現在的表現怎麼樣,
和嶠回答說:
“皇太子聖質如初”
意思是:皇太子並沒有什麼長進,資質同以前一樣。
這樣和皇帝實話實說評價太子的,
恐怕沒有幾個吧。
不過,晉武帝並不生氣,
和嶠雖直言不諱,
但能切中要害,
讓人心服口服——
這個太子登基之後,
在百姓飽受飢餓、無糧可食之時,
說了一句話:
“何不食肉糜?”
沒錯,
他就是歷史上昏庸皇帝的典型代表——晉惠帝司馬衷。
-司馬衷-
司馬衷當太子時,
和嶠很早就看出太子天生愚笨、不諳世事,
不是當皇帝的料,
從國家大局考慮,
理應挑選才能出眾、品德端正的皇子接任帝位。
於是便向晉武帝進諫:
“皇太子有淳古之風,而季世多偽,恐不了陛下家事。”
意在勸晉武帝更換太子,
晉武帝默然不語,
但他深知和嶠是為國家的江山社稷考慮。
和嶠的耿直,
超然脫俗,
與歷史上政場盛行的圓滑世故、明哲保身之風相比,
不可謂不是一股清流。
在和嶠去世1600餘年後,
中國有一位名叫李大釗的革命先驅,
說過這樣一句話:
“社會上有一二清流學者,很得大眾的信仰。”
-李大釗-
和嶠便是這樣的一個人,
選擇過清流般的生活,
逐漸成為後世的信仰。
2
魯迅在《立論》一文中寫道: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閤家高興透頂了。
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晉武帝司馬炎-
讓一個外人去評價自己的孩子,
大多數人給予的評價會是肯定的、積極的,
即便這個孩子天賦一般,
但當著孩子父母的面,
評價之中往往會包含溢美之詞,
而且,如果是上司讓你去評價他的孩子,
下屬會選擇捧場,評價中稱讚的力度會更大一些。
就像《立論》中說的那樣:
“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
這是出自圓滑世故、阿諛諂媚者之口,
圓滑世故的人得到了感謝與恭維,
直言不諱的人卻遭到了“大家合力的痛打”。
晉武帝讓和嶠評價一下自己的太子,
和嶠作為下屬,
沒有虛假瞞報,
沒有阿諛奉承,
選擇直言不諱、和盤托出,
晉武帝作為一國之君,
沒有因為臣子對自己孩子的否定,
而懷恨在心、暗中刁難。
和嶠不吐不茹、芒寒色正,
晉武帝虛懷若谷、寬以待人。
二者真是工作上的好搭檔。
-晉武帝司馬炎畫像-
3
雖說古時的錚臣歷朝歷代皆有之,
從比干、鄒忌、商鞅,
到蕭何、汲黯、馮唐,
再到魏徵、包拯、海瑞……
這些人雖為錚臣,
結局卻大不相同。
盡忠而非愚忠,
直言亦需善言,
取勢更應順勢,
情至方得功成。
任何時候,
君臣之情都大不過人之常情,
取義之仁亦勝不過帝王之尊。
但和嶠與晉武帝在政治上的搭配,
極具智慧,
使得和嶠的這份耿直,
來得些許不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