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八月渭水盟誓,大唐與突厥的拐點,從此大唐向左,突厥向右。貞觀四年三月,唐太宗李世民登順天樓接受東突厥投降,此時距離“渭水盟誓”僅僅四年。四年,李世民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將東突厥踩在了自己腳下,讓頡利滿地找牙。
公元626年八月八日,也就是唐武德九年八月八日。做了九年皇位的李淵下令把皇位傳給太子李世民,八月九日,二十八歲的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登基稱帝。
幸福的日子總是很短暫,登基的喜悅還沒有盡情享受,麻煩就悄悄找上門,八月二十八日,頡利可汗阿史那咄苾進至渭水便橋之北,刀尖遞到了李世民面前。距離“玄武門政變”僅僅倆個月的李世民,現在是內憂外患,關鍵時刻展現了一代帝王的胸襟和魄力。
跟頡利當面談判!
城門大開,李世民帶領高士廉和房玄齡來到渭水南岸,在渭水便橋與頡利一起盟誓,為了讓盟誓更加莊嚴,他們還殺了一匹白馬,史稱“斬白馬盟誓”,盟誓過後,東突厥全線撤退,長安城解除戒嚴。
自此,皇帝李世民將心中的目標鎖定東突厥,為實現這一目標,李世民親力親為,親自引兵操練,無疑李世民在營造大唐的尚武之風。政治上,效仿戰國後期秦朝的“遠交近攻”策略,託、耗、離間、蠶食全用在東突厥身上。
時間可以改變一切,時間讓大唐政治上趨於穩定,經濟上高速發展,軍事上羽翼漸豐,相對突厥,卻慢慢耗掉了銳氣。
貞觀十一月二十三三日,李世民任命幷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兵力總計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道出擊突厥,遠征突厥正式開始!
十一月二十八日,任城王李道宗在靈州擊破東突厥一部;
十二月二日,東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來到長安向唐朝皇帝李世民行叩拜大禮;
十二月六日,黑龍江下游的靺鞨部落派使節到長安進貢。
貞觀四年正月,定襄道行軍總管李靖率領三千騎兵奇襲定襄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受到驚嚇的頡利緊急將王庭遷往磧口(今內蒙古四子王旗西北),然而等到了磧口之後才發現又被唐軍算計了,李世勣早早地等在那裡,並且佈下了天羅地網,阿史那咄苾西逃,他計程車兵在大酋長的帶領下,全體向唐軍投降。自此阿史那咄苾原有地盤喪失殆盡,南起陰山,北至瀚海沙漠歸於大唐名下,沙漠以南再無敵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