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發生在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司馬遷的鉅著《史記》中第一次確定了具體的年代。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司馬遷都不能確定具體的時間。

國人暴動發生在西周厲王在位末期,結果是生活在都城鎬京的“國人”組織武裝,將周厲王趕走。周厲王從鎬京帶親信出逃到“彘”(今天山西省霍州),在此地十四年,直到死沒有再回到鎬京。

一個在位時間長達三十多年的國君,掌握生殺予奪一切大權,如何被“國人”驅逐,並最終客死他鄉未能還都,在這前後,究竟都發生了什麼呢?

西周建立後,推行“井田制”,土地分為九份,中間一份為公有,其他八份私有。公有的就是國君的,私有的,就是貴族和平民的。

圖解井田制度

到了周厲王即位後,西周已經衰落,財政入不敷出。為了改變這個局面,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管理國家大事,決定將鎬京周邊的山川漁澤之地推行“專利”政策,就是變之前貴族共享山川漁澤之地為國君獨享。

此令一出,國人多怨言。大夫召公勸諫厲王:國人不可忍受君王這樣的行為,多批評國君好利斂財。厲王怒,派巫師監視國人,凡有談論國事者,殺之。此後,厲王變本加厲,對國人的控制愈發嚴厲,國人在路上行走,熟人見面都不敢打招呼,只用眼神交流一下。厲王大喜。

召公又勸諫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不讓人說話是非常危險的,就像不讓水流動一樣,一旦潰堤,傷人很多,後果很嚴重。厲王不聽召公之言。三年後,國人暴動,厲王逃奔彘。

史書上關於國人暴動的原因講得比較詳細。原因就是厲王私自佔有了原本屬於“國人”的利益,並且沒有處理好後面的事情,得罪了國人階層,並且持續了至少三年時間。

結果記錄得非常簡潔。《史記·周本紀》中只有一句話: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原因和結果都知道了,下面先解讀一下,何為“國人”。西周是奴隸制體制,國家基本上分為統治階層(國君、公卿士大夫、貴族等)、平民(城市中居住的手工業者、商人、農村居住的有土地的農民等)和一無所有的奴隸。

周代把都城稱為國。國人,就是生活在都城內的人。很顯然,“國人暴動”中的“國人”屬於統治階層中計程車大夫和貴族階層。

在中央集權王朝建立之前,國君和貴族士大夫是一個整體,他們在經濟利益上較為一致,社會地位上都是統治階層,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他們剝削的物件是奴隸和平民兩個階層。對外用兵交戰,也是動用的貴族內部人員。商紂王把奴隸武裝起來參加牧野之戰大敗的下場,周人肯定不會忘記。

周厲王是第一次對本利益集團內翻臉的君主。他把手伸向了和他一個利益集團內的貴族士大夫們。不但如此,還不容士大夫們說話表達不滿。周代講究禮儀,所謂君臣之禮。厲王搞一言堂,不允許他人說話,動輒殺人,破壞了禮制,動搖了禮法。

古時是沒有常備軍的,需要作戰時,在士大夫階層內做戰爭動員,領取兵器等軍需物資,組成軍事武裝。所以古時進行軍事作戰前,“師出有名”就顯得尤為重要。那時候人們也相信占卜,所以軍隊出征前都要占卜兇吉。所以巫師和祭祀的地位也非常崇高。這也正是厲王派巫師來監視國人動向的原因。

厲王的暴政持續了三年之久,國人們終於忍無可忍,他們手持器械(不能判定拿的是農具還是兵器)圍攻王宮。周厲王準備調遣軍隊鎮壓。但主管軍政的官員說,兵士來自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士。國人暴動,拿誰來鎮壓國人呢?

厲王只能帶數名親信奔跑,開啟自己的流亡生涯。逃走的過程竟是如此的狼狽,太子(後來的周宣王)也沒有帶上。厲王逃走後,如果不是召公保護太子,最後被迫用把己兒子交出去頂替,太子險些就被憤怒的國人殺死了。

厲王狼狽逃跑

厲王先是動了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最終削弱的是他對國家政權的統治力,然後他又沒有認清國人暴動的危險性,認為危急時刻還可以調兵維護王權,哪知道兵士就出自暴動的國人之中。這也就導致了為何國人輕而易舉地就趕走了厲王,並且厲王一去十四年不敢再回到鎬京,最後客死他鄉的原因。

周厲王削弱貴族士大夫利益的行為,用今天的話來說叫“自剪羽翼”,削弱了自己的王權。他派巫師監視國人,枉殺國人的行為相當於濫發淫威,搞一言堂,破壞禮制。統治基礎被削弱,個人魅力盡失,自然就落得一個喪家之犬的下場。

國人暴動不是起義,也不是叛亂,這個運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推翻周王朝的統治,只是想透過這個方式更換一個君主,重新確保“井田制”中約定的各方利益。新君如果能夠順應國人的民意,國人仍舊支援新君主統治這個國家。

厲王死後,繼位的宣王一度使西周中興,也說明了國人對繼任君主的支援。

周厲王作為統治者,不能明斷誰是自己應該依靠的力量,強力部門來自於哪裡。犯錯不該而且變本加厲,久而久之,才落得如此下場。也不知道他在流亡的十四年中是否想明白了這個道理。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大美利堅的崛起之路」:80%殖民者餓死,多虧他們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