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 年是晚清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一年,因為這一年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城,慈禧皇太后和光緒皇帝狼狽逃竄西安,即所謂“西狩”,和當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城之前慈禧的丈夫咸豐皇帝跑去熱河行宮“北狩”,可謂如出一轍。
1901 年9 月,清廷代表李鴻章與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等十一個國家的代表,在北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當時恐怕沒有比“風雨飄搖”這個詞更能形容清政府的窘迫了。簽約兩個月後,李鴻章就逝世了。這位為大清國鞠躬盡瘁的功臣,一輩子都在試圖拯救他的朝廷,但一輩子也沒能夠完成這個使命。
各國代表在辛丑條約上的簽署
當此之時,作為權力中樞的慈禧皇太后(1835—1908),從西安“回鸞”北京以後,展開了一系列的夫人外交,從她認識的美國公使康格(Edwin H. Conger,1843—1907)的夫人薩拉·派克(1843—1932)入手,試圖改換一下局面。
慈禧於1898 年12 月第一次接見各國駐京公使的夫人,也是在那個時候認識薩拉的。慈禧太后“回鸞”北京後,圍繞老熟人康格夫人開展了第二輪夫人外交,且擴大了規模。
自此以後,慈禧經常會見康格夫人,幾乎每次都送很多精緻的禮物給她,加以示好和籠絡。慈禧太后比康格夫人年長7 歲,多少算是同齡之人,大約對彼此的交流和信任也起了較大的作用。在這個時期,慈禧太后開始了所謂的新政改革,鼓勵發展實業、勸誡漢人女子纏足、允許滿漢通婚等等,和康格夫人的交流正好映襯了這個改革的新背景。
另一方面,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和辛丑議和以後無疑高高站在了勝利者的位置之上的康格夫人,以其虔誠的基督教信仰相信中外的坦誠交流會營造更為美好的未來,所以她秉承中國的“來而不往非禮也”的路子,頻繁地與慈禧以及很多清朝官員的夫人和格格們交遊,特別是在美國公使館舉辦下午茶點聚會,開創了一種中美婦女俱樂部一樣的交流形式。
在此期間,薩拉更為在美國和在國際上挽救慈禧太后每況愈下的形象,做了很多實際努力,其中的一件大事是促成美國女畫家凱瑟琳·卡爾(Katharine Augusta Carl,1865—1938)繪製慈禧太后的巨幅肖像油畫,並運到美國參加聖路易斯博覽會的展出並最後贈給了美國總統。
凱瑟琳·卡爾繪製的慈禧肖像畫,1903-1904
慈禧與康格夫人的交往故事,是掩在1900 年前後風起雲湧的時代大潮背後的一幅幾乎默默無聞的女性交友為主導的景象,從這個小小的中美關係的側面卻反映了一個正在步入劇變的時代,以及中國人對這一局面的調適。
慈禧太后在這一時期受到的創傷極大,其對外政策也因之發生了極大變化,真是放低了身段委曲求全,做了很多“從來未有事”。例如,在展開夫人外交的時候,慈禧太后開始照相,其留存後世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時期內拍攝的,也可謂是一種迎合潮流改變自己的結果。
透過慈禧太后的夫人外交路線,我們可以看到慈禧太后身為一名女性政治家所展現出來的女性外交魅力和路數,也可清楚地窺見以她為代表的清朝政治中樞頂層政治人物面對國際政治的無力與無奈。這一夫人外交路數雖然取得了一些微小的外交成果,最終卻無法挽救清王朝覆亡的命運。
1903 年康格夫人薩拉和其餘三位夫人以及攝影師裕勳齡的女兒一起與慈禧太后合影
NO.1西苑會面:慈禧太后首次接見各國公使夫人
就在遭受德、英、俄、日諸列強脅迫而不斷簽約和喪失主權的1898年,中國國內展開了變法自救的運動,當年歲在戊戌,所以史稱“戊戌變法”。這場變法是在甲午戰敗和列強群起瓜分勢力範圍的大背景下展開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拯危救亡於一旦。
在變法派主力康有為等人的強烈建議和推動之下,1898 年6 月11 日光緒帝釋出了維新詔書,開始了一番轟轟烈烈的改革,包括興辦實業和設定新式學校等等,但慈禧太后擔心其所能掌控的中樞政治局面失控,而她自己可能也會失去權力,於是在9 月21 日囚禁了光緒帝,取消了變法的絕大多數舉措。此次變法前後總計103 天,亦稱“百日維新”,總體上是失敗的。
在“百日維新”開始前不久的1898 年5 月,慈禧太后曾破例接見了德國的海因裡希親王(Prince Albert Wilhelm Heinrich, 1862—1929)。海因裡希親王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William Ⅱ)的弟弟,當時率領德國海軍前來加強膠州灣防衛,本身系山東鉅野教案後清政府被迫將青島膠州灣租借給德國的外交後果之一。
當時中國情況窘迫,慈禧太后決定親自出面接見這位年輕的德國親王,這使他成為慈禧接見的第一個歐洲高階官員,且是受太后接見的第一個歐洲男性官員。當時駐京公使團主任(dean of the diplomatic corps,是自1860 年各國公使正式進駐北京後的一個傳統,通常由外交資歷最長的公使擔任,並非正式職務)是英國公使竇納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1852—1915),竇納樂夫人則擔任公使夫人們的領班,她希望海因裡希親王在覲見慈禧太后的時候,轉達希望公使夫人們能夠覲見太后並慶祝太后64 歲大壽的願望。
隨後,竇納樂也代表公使夫人們向清廷表達了同樣的請求。慈禧太后很快答應了接見各位公使夫人,但因“百日維新”而推遲到了同年的12 月才實現,彼時新任美國公使康格已經於同年7 月履任,因此康格夫人薩拉趕上了年底的覲見。
西方人受邀參加聚會
這次會面在各國駐京歷史上,又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因為太后從來沒有接見過任何外國公使夫人,這次不僅答應了接見,而且是一起接見所有的公使夫人。各公使館都十分興奮,卻也發生了一些爭吵,主要是翻譯的人選問題以及各館秘書的夫人和女兒也想一起前往。畢竟,覲見中國的太后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諸公使館鬧騰了一陣子,最終還是決定只能公使夫人們和三四名翻譯前往。覲見本來應該在慈禧太后的生日即農曆十月十日(當年公曆11 月23 日)舉行,但當時有位公使夫人不在北京,新任俄國公使尚未遞交國書,於是只好延期。北京禮部選擇了 12 月13 日為接見的良辰吉日,當日是農曆戊戌年十一月初一,即冬月朔日,是當年大雪後第六天、冬至前第九天。負責外事的總理衙門為此提前制定了詳細的覲見禮儀程式,併發給了各公使夫人。見面時候各位夫人只行鞠躬禮,並沒有下跪磕頭之類的。
12 月13 日上午10 點鐘,總理衙門派隨員一名、馬伕兩名和五人抬的轎子一頂,到英、美、法、日、俄、德、荷等七國公使館迎接各公使夫人,包括美國公使館的康格夫人,而後到英國公使館齊集,11點準時一起出發,前往紫禁城西側的西苑(今中南海)的儀鸞殿。儀鸞殿建成於1888 年,是慈禧太后的冬季寢宮,1908 年11 月慈禧也是在那裡逝世的,並不在紫禁城中。
諸位公使夫人首先乘轎抵達了西苑的第一道門蕉園門(今已不存),換乘鋪著紅布的轎子,每頂轎子都由六名太監抬著往裡去,四名外國翻譯則只能步行。到了第二道門福華門時,換乘到一個法國贈給清廷的火車車廂裡,沿著1889 年在西苑園內修建的皇家鐵路(即所謂的“西苑鐵路”,全長1 500 米左右,民國時期全部拆除),由數十名太監拉著走了一小段到瀛秀門,各位夫人下車,受到了一批中國官員的歡迎。這幫太太們每人喝了一杯茶,算是舉行了一個茶禮。隨後,她們在慶親王奕劻(1838—1917)等幾名高階官員的陪同下到了儀鸞殿之內。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已經在儀鸞殿內等待她們的到訪。七名公使夫人將外套脫在外室,按照居京時間長短排好順序,和四名翻譯一起進入殿內,朝著坐在寶座上的太后和皇帝深深鞠一躬。第一位翻譯將公使夫人逐一介紹給慶親王奕劻,然後奕劻再將夫人們介紹給太后和皇帝。隨後,竇納樂夫人宣讀了一份獻給太后的簡短致辭,表示她們為能夠被太后接見來慶祝太后的64 歲萬壽而感到十分高興,並且表示:“我們特別高興您已經邁出了結識各外國公使夫人的第一步,我們也大膽地希望,您的這一典範將為其他的中國女士所仿效,而且東方人民和西方人民將繼續在彼此社交中越走越近。”
慈禧太后由奕劻宣讀了她的簡短而友好的回覆,說:“今天接見的外國公使太太們已經一起獻上了福願,她們說的都是吉祥話兒,叫我很高興。現在中外融洽,天下太平。我打心底裡希望公使太太們在中國生活平安,萬事如意。”然後,每位公使夫人逐一向前登階,先到光緒皇帝的寶座前深深地鞠躬行禮,皇帝則伸出手來示意平身和友好,然後夫人們繼續走到太后的寶座前深深鞠躬,翻譯們在階下翻譯。
和光緒皇帝不同,慈禧太后是伸出雙手,將每位公使夫人的雙手攏在自己手中,一邊在她們每人的指頭上套上一枚沉甸甸的帶著一顆大珍珠的金戒指,一邊和顏悅色地說:“一家人,都是一家人。”(One family; all one family.)這之後,各位公使夫人下階,退後,恢復進殿時的順序。最後覲見結束,夫人們退出正殿。
隨後,夫人們和翻譯們在中國翻譯的陪同下到偏殿用膳。御膳房準備了一大桌子美味佳餚,中國翻譯以英文和法文向太太們逐一介紹。慶親王奕劻、慶親王的一位格格和其他幾位格格,也前來陪同用餐。外國翻譯則由總理衙門的大臣陪同,在一個小桌子上就餐。午餐進行得十分順利,氣氛也非常融洽。餐後,各位夫人用了茶。
此時,慈禧太后攜隆裕皇后前來,太后坐在一張黃色的椅子上,公使夫人們立即如前般地坐好。太后朝著每一位公使夫人伸出雙臂,然後再縮回去,和藹地說:“一家人,都是一家人。” 然後,慈禧太后逐一向公使夫人們介紹了身邊的隆裕皇后,皇后略顯靦腆,但康格夫人對她的印象很好。這之後,太后和每一位夫人暫時道別,讓她們前往戲樓聽戲,也就是觀賞京劇。
公使夫人們觀賞完了京劇之後,回到之前就餐的偏殿用茶點,並再一次見到了早已經等在那裡的慈禧太后。在各位夫人都拿到了自己的茶以後,太后起身到每一位夫人面前,舉起茶杯自己先抿一小口,然後把茶杯遞給公使夫人,並說:“一家人,都是一家人。”與此同時,太后給了她們每個人更多的非常漂亮的禮物。最後,這批公使夫人與慈禧太后道別,一起乘轎子從蕉園門離開西苑,回到了出發前的英國公使館,然後各自乘轎回家。
整個接見的流程和總理衙門提前擬定的禮儀流程基本相同,但慈禧太后賜給每個公使夫人禮物、賞賜聽戲以及戲後賜茶和禮物等幾個環節,則並非之前的具體計劃,完全是她自己的臨時決定。這在清宮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例如乾隆皇帝經常額外賞賜朝鮮、越南等國家來京的貢使很多禮物,這些額外賞賜之舉並不在負責禮儀和外事的禮部提前擬定的覲見流程中,不一定事事按照節目單舉行。這次接見中的一些禮儀,例如太后攥著諸位公使夫人的雙手、抿一口茶再讓對方喝,等等,均是慈禧向對方展示友好和善、親密如一的姿態,按照今天的流行說法,這叫“平易近人”。
七國公使夫人及四名翻譯在英國公使館合影
對公使夫人們而言,此番覲見可謂大開眼界,是令她們激動得不能自已的一次重要事件。雖然英國公使夫人對火車車廂、太后的聲音等等頗有不喜之處,但對覲見本身仍舊非常期待,而且沒有失望。覲見結束回到英國公使館之後,這批太太興奮地聚集在一起拍了一張照片,將她們瞻仰天顏之後的激動定格在了一個瞬間。
美國公使康格夫人對能夠覲見皇太后和皇帝尤覺興奮,一路上看什麼都是那麼美好,尤其是對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隆裕皇后、慶親王以及格格們的看法,是非常積極的。事後,她在寫給住在美國的一個姐妹的信中激動地回憶說:
我們返回的時候,已經陶醉在了新奇和美麗之中,這真是完美得像做夢的一天,讓我們每個人都覺得是那樣非常、非常的不真實。他們為我們做了所有的事!只要想一下!中國的大門緊閉了好多個世紀,現在卻已經打開了縫隙!此前沒有外國女人見到過中國的統治者,而中國的統治者也從未見過任何外國女人。我們興高采烈地回到英國公使館,聚在一起照了一張相,記住這最為非同尋常的、實際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1898 年12 月13 日對中國和世界而言都是偉大的一天。想想這個吧!英語是外國婦女們在朝廷覲見至尊時說的第一外語。中國貿易語言是修改後的英語,而純正的英語則由一位女性帶到了中國至尊的面前。
美國公使康格於次日即12 月14 日就致信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簡單報告了整個覲見過程,並評價說:
彙報之時,康格夫人仍舊處在歡欣雀躍之中,康格也難免受影響,認為此次覲見慈禧太后將會對中外交往的局面做出某些改善。由此可見,慈禧太后的這次夫人外交,的確造成了一定的外交影響,這未嘗不是她最初允准此番覲見的初衷。
NO.2美國公使館的下午茶與中美婦女俱樂部
康格夫人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她在受到慈禧太后兩次連續召見後,想邀請宮裡的格格和一些高階官員的太太來美國公使館做客。康格支援太太的這一想法,並透過中國官員上報到了宮裡,請示慈禧太后的意見,很快得到了太后的允准。就這樣,康格夫人很快在美國公使館組織了第一次邀請中國官太太們參加的英式午後茶點(tiffin),時間定在3 月,但名單其實特意由中國方面選定,然後由康格太太傳送邀請函。
第一次受邀請來參加午後茶點的格格和福晉總計11 人,包括太后的乾女兒、恭親王的孫女、慶親王的三格格等人,其中只有慶親王的三格格是見過康格夫人兩次的,其餘的很多福晉和格格都是第一次面見外國婦女,更是第一回踏入美國公使館。慈禧的乾女兒是指恭親王長女榮壽固倫公主(1854—1924),七歲時候就由慈安和慈禧兩宮皇太后召進宮中撫養,婚後不久守寡,慈禧太后將其再召進宮中,陪伴左右,是清末慈禧身邊為數極少的敢於直言進諫的人之一,人稱“長公主”。
當日12 點半左右,諸位福晉和格格應約而來,可謂興師動眾,每位格格帶著8 名太監隨侍左右,另外還有幾名低階官員跟隨辦差,總計帶了481 名用人和60 名兵丁。康格夫人迎接客人後先敬茶,然後和善地拉著太后乾女兒的手,將一行人帶到用餐的房間。康格夫人舉起酒杯致辭道:“讓我們舉起酒杯,對中國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的健康與快樂,以及中國人民的繁榮昌盛,致以最好的祝福。願中美的友好關係繼續下去!”皇太后的乾女兒很快致以答詞說:“皇太后讓我代她問大家好,她希望中美目前的友好關係能夠像現在這樣永遠延續下去。”
康格夫人並沒有特意準備筷子,而是沿用西餐的習慣準備了刀叉。用餐的時候,康格夫人注意到這批中國女士雖然是第一次使用刀叉,但她們一邊看著美國朋友如何使用,一邊自己模仿,結果都使用得很好。飯後,這批太太一起喝茶、唱歌、聽鋼琴演奏和觀賞照片,然後友好地道別。
康格夫人認為這是一場十分成功的下午茶聚會,她非常感激。她認為這些中國女士能夠接受邀請前來參加“是對舊習俗的一個很好的脫離”,而且她很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慈禧太后和這些太太的丈夫們不同意她們前來的話,她們是不可能來的。就此而言,康格夫人的理解的確是非常到位的,這些福晉和格格們大部分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很多是第一次與外國人見面和吃飯,更是第一次照相和聽鋼琴曲等等,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需要極大的勇氣。
1903年12月26日中外婦女在美國公使館合影
不久之後,諸位福晉和格格又回請包括康格夫人在內的11 位美國女士,連同日本公使內田康哉(1865—1936)的夫人,邀請她們參加一場下午茶。康格夫人和其他外國女士欣然赴約,由100 多名中國僕從迎到宮中。這次會面的時候,慈禧太后還讓格格們特意給了康格夫人和內田夫人各一隻漂亮的脖頸掛著金鈴鐺的小狗仔,算是太后給兩位太太的禮物。
慈禧太后還託格格們贈給兩位夫人六盒裝滿精美水果與糖果等的籃子,而等康格夫人從下午茶舉辦地回到公使館的時候,發現給她的六個籃子早已送到家中了。中國格格們也照著康格夫人的下午茶的流程,舉杯用中文慶祝中美友誼,然後用餐和談話。道別之時,諸位格格用剛剛學習的英語“Good-bye”(再見)向客人們示好。
從此以後,康格夫人和慈禧太后以及這些福晉與格格們經常見面,這個無形的中美婦女俱樂部辦得有聲有色,越來越多的中國太太邀請康格夫人去自己家裡聚會,雙方都成了老熟人。這在1900 年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就在這個當口,康格夫人辦了一件要在國際上提高慈禧太后形象的大事——給她繪製一幅油畫,並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