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漢武帝死後,霍光專權,霍光曾立海昏侯劉賀為帝,後廢之,再立劉病已為帝即漢宣帝。

漢宣帝是西漢與漢高帝、漢文帝、漢武帝並列為擁有廟號的四位皇帝之一,可見其地位。

疏廣師承名師孟卿。孟卿的兒子孟喜的學說在當時屬於顯學。孟卿的弟子很多,很多最後官至太守或更高級別的官員,當然疏廣也是其中之一。

疏廣的仕途很通順,從博士到太中大夫,再到太子少傅。當時的太子少傅是後來的西漢丞相丙吉,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幾年之後疏廣升任太子太傅,他的侄子疏受升為太子少傅,傳為一時佳話,難得的家族榮耀。

漢宣帝也很欣賞疏廣。太子就是後來的漢元帝。漢宣帝是以王霸治天下,漢元帝繼位之後是以儒治天下。疏廣又是儒生,可以這樣說疏廣和疏受的前途是很寬廣的。

正當大家以為他們會更進一步時,疏廣找到自己的侄子疏受說:

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終,不亦善乎?——《漢書·雋疏於薛平彭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源自《道德經》第44章的話,全句如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一段主要講人與名、利之間的關係。相信不能翻譯能明白。

功遂身退,天之道是《道德經》第9章的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疏廣對自己的侄子說你看看我們現在官至二千石,已經到了一個高度,現在不去,以後或許會後悔。

後悔什麼?這個等一下會講到。

疏受說我聽您的。

叔侄兩個就開始說自己生病了,不能勝任工作,漢宣帝知道後讓他們好好養病。朝廷的工作還是需要人做的,不能長期空缺。

三個月到了,這對叔侄就說自己的身體真的不行,幹不了活,然後請辭回家了。

員工離職有補償的,何況西漢的高官。

漢宣帝送給疏廣三十斤黃金,太子送了五十斤。有人說那時的黃金一斤大概是一萬錢,這樣算下來疏廣大約得到80萬錢的遣散費。

這筆錢多嗎?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有專家預估過糧價,文景之治時大約每石三四十錢,西漢後期一百二三十錢左右。

疏廣處於西漢中期,我們取個折中,以90錢為一石,這一次賞錢大約就是九千石。

按照《漢書食貨志》中引用春秋戰國時期李悝所說的糧食消耗量為標準。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

糧價或許會隨著朝代不同有起伏,每一個人消耗的糧食應該是相對穩定的。這筆賞錢大約可以供五口之家吃上100個月。

這筆錢怎麼用?

疏廣回家之後,就在家中擺流水席,請族人來家吃飯。持續一年多,家裡人受不了,再這樣下去錢也會被吃光的。他們說這筆錢可以給子孫留點,置點產業,讓子孫的生活過得富裕一點。

你猜疏廣怎麼說?

吾豈老悖不念子孫哉!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復增益之以為贏餘,但教子孫怠墮耳。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之怨也,吾既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資治通鑑漢紀·漢紀十七》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我還沒有老糊塗,家中有田地,只要子孫能夠努力完全可以足衣足食,生活沒有任何問題。如果錢太多,子孫就會生出懶惰之心。賢達之人錢多了就會損其志,普通人錢多了就會增其過失。

這裡說到最關鍵的一句:且夫富者眾之怨也!

富有之人會被眾人怨恨的,仇富並非今天才有,西漢之時就有了。

現在這筆錢的存在無法實現教化子孫,反而會給他們帶來一系列的負效應。

怎麼才能將這筆錢用好?讓族人一起享受皇帝對我的恩賜,體會皇恩浩蕩不是更好?

子孫聽完,無一人反對。

這筆錢真正花到了刀刃上了。受到恩惠的人感謝疏廣,在疏家舊址築了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取名為“二疏城”,立一碑,名“散金臺”,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絕。

80斤黃金為子孫買到人心,為子孫的生存環境你覺得值不值?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錢財終於會用光,然人心卻非如此。

疏廣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1、風氣和導向

西漢還承接春秋戰國之時,以義、仁為先導,疏廣這種做法不是孤立,是一種普遍的做法。

比如張安世自認為父子都被封侯,權位太盛,便向漢宣帝請求辭去俸祿。因為他牢牢記住其父親張湯因為權勢太盛被陷害而死的教訓。

西漢也鼓勵這一種做法,比如尹翁曾任東海、扶風太守,為官清廉嚴正,死後家無餘財。漢宣帝知道之後下詔書。

翁歸廉平鄉正,治民異等。其賜翁歸子黃金百斤,以奉祭祀。

從魏明帝開始風氣漸壞,到了西晉,整個風氣都壞了,以富,以奢侈為榮。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崇和王愷鬥富。

再往後笑貧不笑娼的觀點也出現了。

2、前車之鑑

疏廣活動時期有一個著名的重臣——霍光。

霍光在世時權傾天下,漢宣帝曾經說過和霍光在一起如芒刺背,後來換成張安世,他就輕鬆自如了。

因為霍光權傾天下,霍家子弟胡作亂為,包括想毒害太子,許皇后之死也與之相關。霍光一死,霍光不久之後就被夷三族。

這是活生生的例子。這也是疏廣對自己的侄子所說的後悔的真意。繼續當下去的確還會風光無限,但是可能超過自己的能力會帶來災禍,不如趁好就收,見高即退。

結語:

疏廣此事給出的結論有二:知止、知足。

知止指到一定高度,感覺超越自己的能力後,就應該知止。

怎麼知道超越自己的能力?

呆在位置上越來越累,估計就已經在能力之外了。

知足指並非越多越好,比如錢財越多,對子孫未必是福。

疏廣這個案例完美解釋《道德經》第9章、44章的含義,覺得這二章看不懂,不妨多看看疏廣的做法,或有助於理解。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英法之爭——逐鹿魁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