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許多朋友都有這個疑問:當年和我大漢朝打得天昏地暗的匈奴,他們為何從歷史上消失了?他們到底去了哪?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今天,老馮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這事為大家簡單講解一下。

事情是這樣的:

首先,大家要知道“匈奴”這個東西,其實是一個統稱,在當年,匈奴內部是分成許許多多不同的部落,主要有五大部落,他們匈奴在內部,其實並不團結,他們經常也是狗咬狗的、內戰不斷的。

所以呢,雖然匈奴和我大漢帝國,打得不可開交,但是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分裂了,分成了北匈奴、南匈奴兩個部分。

公元48年,也就是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南匈奴有個單于(王)名叫“醢落屍逐鞮”的,率眾投降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對東漢採取了投降、投靠、依附的政策。

南匈奴投降東漢之後,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內蒙古地區居住。

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起,南匈奴決定:跟著漢人跑、跟著漢人混。

然而,北匈奴卻仍然對東漢採取敵視態度,繼續和東漢打仗,這個時候,北匈奴則主要集中在今天蒙古國(外蒙古)地區。

然後呢,北匈奴有沒有打得贏漢朝?

答案是:沒有。

在這個過程中,南匈奴和我大漢,形成了軍事同盟,聯合攻擊北匈奴。

所以,在我大漢和南匈奴的夾攻之下,北匈奴且戰且退,逐漸地,撤退到新疆地區,然後大概在公元160年前後,也就是東漢延熹三年前後,撤退到中亞,也就是阿拉伯地區去了。

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南進融入漢族

那麼,北匈奴撤退到中亞去了之後,有趣的是:他們在歷史上,逐步消失了。

為什麼消失了?

其實,北匈奴是逐步融合到當地的各民族去了,例如說,融合到阿拉伯人、東歐等地區的人民中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北匈奴融入了阿拉伯地區、東歐地區各民族,可是北匈奴明明是黃種人,為什麼今天中東人、東歐人,看起來還是白種人的樣子呢?

這個事情說起來,其實也實屬正常:因為北匈奴的基因,被白種人的基因稀釋了。

就像一滴黑色的醬油,滴到一大鍋白色的湯裡面,湯還是白色,醬油的顏色,被稀釋了。

舉個例子:我們福建泉州姓丁的,基本上都是古代在泉州經商的阿拉伯人的後代,但是,今天泉州的丁氏,完全是中國人的長相,已經看不出來阿拉伯人的長相了,為什麼?因為年代久遠了,阿拉伯的基因被稀釋了。

有歐洲學者提出:曾經在東歐歷史上橫行霸道的“匈人”(Huns),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是西遷到東歐的匈奴人。然而,這個觀點在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議,應當存疑。

不過,這個爭議其實也沒多大意義,因為在東歐歷史上的“匈人”,他們也消失了,他們的基因,也融入了東歐、中東等地,基因也被稀釋了。

也就是說,無論東歐歷史上的“匈人”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匈奴人”,他們都在歷史上消失了,融入了當地的民族。

總之,北匈奴被漢朝驅趕到中亞和東歐之後,他們在歷史的長河裡,逐漸消失了,悄無聲息地,不知不覺地消失了,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逐步地,融入了中亞和東歐各個民族。

好了,這就是北匈奴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北匈奴也並非全部跑光了,他們也是部分西遷了,有一部分則留在了大草原上,和後來在草原崛起的民族不斷融合,喪失了自我,最後,融入了後來的蒙古人。

那麼,南匈奴呢?

南匈奴的結局,則比北匈奴有趣多了。

漢朝滅亡之後,對漢人友好的南匈奴,逐漸在華北地區,和其他遊牧民族一起,分別建立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五胡,是指:(南)匈奴、羯、鮮卑、氐、羌。

十六國,是指: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胡夏。

然後呢,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位於華北地區的這“五胡十六國”,在各種戰爭中,先後都滅亡了。

“五胡十六國”先後滅亡了之後,南匈奴的遺民,逐步地融入了華北地區的漢族人民。

其中有的南匈奴先是融入鮮卑族,然後又隨著鮮卑一起,融入漢族。

《晉書》記載:“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記錄了當時漢人和南匈奴雜居在一起的狀態。

漢化之後的南匈奴遺民,放棄了遊牧,並跟漢人學會了農耕,並且逐步改了漢人的姓氏,我用圖表的形式,來舉一些例子:

講到這裡,大家要小心一個邏輯陷阱:舉例說,部分南匈奴人改姓“劉”,不等於所有姓“劉”的漢人的祖先都是南匈奴。

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裡,南匈奴的後代,逐步融入了漢族、成為了漢人,分散在中國的大江南北,我舉一些具體的例子:

江蘇蘇州的金氏,就是南匈奴的後代。

福建福安市賽岐鎮宅裡村的金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河南省鶴壁市的赫連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安徽省皖南東至縣南溪古寨金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金崖鎮金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後路金村金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山東省文登市叢氏,也是南匈奴的後代。

……

然而,這只是茫茫人海的幾個例子,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以上這些人群,在他們的戶口本里,寫的都是“漢族”,但是,他們是南匈奴的後代。

說到這裡大家要注意:還有更多的村子,祖上是南匈奴,但是後代覺得不光彩,或者覺得標榜祖先對自己不利,所以,許多南匈奴的後代,在修族譜的時候,年代久遠了,也就逐漸不再提起自己的遠祖(南匈奴),換句話說,在我們中國,還有許許多多的村莊,他們是南匈奴的後代,但在族譜上,已經查不到了,也就是說,他們已經徹徹底底,融入了漢族。

說到這裡,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總結一:西漢一朝,對匈奴打擊甚大,到了東漢時期,匈奴分裂,分成北匈奴、南匈奴,其中,北匈奴和漢人敵對,南匈奴則歸附了漢人。

總結二:在和東漢的戰爭當中,加上蒙古高原爆發氣候災害,北匈奴逐漸西遷,並從東亞的地盤中逐步消失。北匈奴一部分西遷到中東、東歐之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悄無聲息地,融入了當地各民族。一部分呢,則留在草原上,生存繁衍,後來融入了北方諸多遊牧民族,例如蒙古族。

總結三:南匈奴在華北的地盤上,建立各種小國,但先後都滅亡了,然後南匈奴在歲月的長河裡,他們逐步融入了漢族,他們的後代,改了漢姓,變成了漢人,今天就在我們的身邊。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回顧歷史,幾分蒼涼,幾分唏噓。

值得一提的是,匈奴祖祖輩輩生活的大本營蒙古高原,不長竹子,也沒有造紙工業,所以,在古代,匈奴沒有竹簡,如果依靠昂貴的牛皮寫字記事,無法承載深厚的文化,這就是為什麼,匈奴滅亡之後,關於它的歷史文字資料,少之又少。

然而實際上,匈奴是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都有這樣的記載:

“(匈奴)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

意思是說:匈奴人沒有文字,跟他們說事,都是靠口頭約定的,都是憑的信用。

今天的歷史回顧到這裡,我們發現三個有趣的點:

首先,我們說一個民族,一家公司,一個組織,一個國家要團結,才能生存下去,才能有所發展。匈奴這個民族之所以滅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團結,他們分裂成南北兩個匈奴,其中南匈奴還幫助漢人攻擊北匈奴,我們說,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匈奴民族滅亡的歷史,足以使我們警醒!

其次,世間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當中,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匈奴雖然在民族意義上滅亡,但是在生物學意義上,匈奴人至今仍然存在,他們變成漢人、或者融入中東和東歐。

再者,物質條件是一切文化、文明和意識形態的基礎,由於氣候的原因,匈奴的地盤(蒙古高原)不長竹子,無法制作竹簡,龜殼什麼的也沒有,森林資源也不豐富,連木片都貴,因此如果要寫字的話,只能在牛皮上書寫,這樣的話,使用文字的成本很高,所以,匈奴在歷史上,無法形成文字,匈奴的文化也無法得到傳承,所以匈奴很容易被其他民族同化。

尾聲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天上也會掉餡餅:看代王劉恆是怎麼變成漢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