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是中國最有名的歷史事件之一,從唐朝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愈演愈烈,同樣是藩鎮的趙匡胤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后,整天想著如何防止別的藩鎮仿效自己。
於是,趙匡胤把石守信等一眾老兄弟兼節度使叫過來一起喝酒吃飯,讓他們交出兵權,自己可以永保他們富貴。石守信等人當場答應,開開心心回家做土豪去了。史書差不多就是這樣寫的,可有沒有感覺到哪裡有些不對頭?
▲杯酒釋兵權在正史上並無記載,只見於野史
如果一杯酒便能釋兵權,唐玄宗找安祿山喝一杯,不就沒有安史之亂了嗎?難道趙匡胤在酒裡下了藥?當然不是,趙匡胤花了好大的心思才收回節度使們的兵權,杯酒只是水到渠成後的假象而已。
唐朝真正形成藩鎮割據是在平息安史之亂後,由於唐玄宗的錯誤政策,叛亂和平叛的武將都變成了藩鎮,再也不肯聽從朝廷的排程,各霸一方,如同小朝廷一般。
不過,節度使這一官職並不是唐玄宗發明的,早在唐高宗李治年間便已出現,一開始只是臨時設定的官職,直到公元711年,李治任命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節度使從此變成正式官職。
▲開元盛世是唐朝的巔峰,卻被安史之亂腰斬
唐朝原本在地方上管軍事的是都督,管民事的是刺史,節度使將兩者的權力合為一體,全面負責徵糧收稅和招兵買馬,還能任命官吏,等於是一個獨立王國。
節度使制度的好處確實有不少,首先是效率高,本級經費本級花,收稅的積極性大為提高,還免去了轉運和挪用的環節;其次是將領自己招募和訓練士兵,戰鬥力更強。
▲安祿山一開始沒指望奪取江山,但唐玄宗的騷操作斷送了大唐氣運
唐朝一般在邊疆地區設立節度使,因此邊疆郡縣本身比較窮,又有軍事壓力,需要朝廷提供財政補助,而都督無財權,招兵和作戰都受到掣肘,對鞏固邊防不太有利。設了節度使後,事權統一,邊疆不但可以養活自己,還能組建一支強大的軍隊,省下了朝廷不少財政開支。
唐玄宗初年,朝廷每年養兵費用約為200萬貫,二、三十年後增至1260萬貫,這還只是和平時期的支出,沒有計算戰爭費用和賞賜、撫卹金等等。
▲潼關之戰的失敗導致局勢惡化,唐玄宗不得不出逃
面對越來越龐大的軍費開支,唐玄宗只好任命更多的節度使,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養兵費用,同時還不能削弱邊防力量。既想馬兒跑得快,又要馬兒少吃草。
節度使們可不傻,一到地方便想盡辦法蒐括,除了朝廷的正稅外,還加派很多雜稅苛捐,這樣才有錢養兵。隨之而來的後果便是兵為將有,既然士兵們拿的是節度使給的軍餉,當然替節度使賣命嘍。
二、藩鎮之禍
正是節度使的坐大,才使安祿山有機可乘。他在起兵之前,身兼三鎮節度使,擁兵20萬,佔到全部邊軍的五分之二。安祿山的軍中又有大量的胡人,完全喪失了對唐朝的忠誠。
唐玄宗面對叛亂昏著迭出,下詔給所有節度使,凡是擊敗叛軍的,都可以得到叛軍的節度使官職和地盤。藩鎮之禍不但沒有平息,反而被大大加劇。
▲唐朝滅亡之前,朝廷實際控制的地盤非常小
安史二人被殺後,剩下的叛軍將領表面上投降朝廷,實則仍然雄居一方。而原本忠於朝廷的節度使紛紛仿效,做起了土皇帝。唐朝衰落的真正原因不是安史之亂,而是藩鎮的自立。
藩鎮們截留了本該上交給朝廷的稅收,養兵自重,使朝廷的財政收入一度只有盛唐時的十分之一,唐朝還怎麼可能復興?藩鎮們雖然有時會相互攻打,但對抗朝廷起來總是團結一心,讓朝廷的削藩之策屢屢落空。
▲唐宋之間是軍人的樂園
唐宋之間的數百年,可以說是節度使之間的戰爭,五代十國那麼多皇帝,都曾經是唐朝節度使或類似的藩鎮。他們在自立為帝的同時,也要防著自己手下的節度使,這個迴圈直到趙匡胤的出現才被打破。
現在輪到趙匡胤來削藩了,可幾百年下來,各種削藩之策大家都見識過了,別說是一杯酒,哪怕是血緣親情都不好使,誰動老子的地盤和軍隊,老子就跟誰玩命。節度使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三、削藩的藝術
趙匡胤手下兵力最強大、地位最高的節度使是符彥卿,歷任後唐、後晉、後周三朝節度使,打敗過南侵的遼軍,功勳卓著、聲名顯赫。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符彥卿已經官拜天雄軍節度使、魏王、守太尉,手下精兵十萬。
▲五代十國的皇帝都是原來的藩鎮
為了籠絡符彥卿,趙匡胤稱帝后又封他為守太師,位列三公之首。作為臣子,符彥卿這個官已經做到頂,沒辦法再升了。更重要的是,符彥卿坐擁精兵十萬,又有數個州縣的財源,簡直是篡位奪權的最佳人選。
儘管符彥卿的女兒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但趙匡胤依然把這位兒女親家列為第一個削藩目標,誰讓他最強呢?為了實現“制其糧谷、收其精兵”,趙匡胤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宋朝禁軍的盔甲
趙匡胤首先下令各州縣大修水利,由於中原多年混戰,原有的水利設施大都失修,導致水旱災頻發。修水利的經費由朝廷撥發,各地節度使只要挑選精壯士兵幹活就行了。這些挑出來計程車兵被稱為廂軍,水利工程結束後再還給節度使,工程期間的軍餉也由朝廷支付。
符彥卿當然樂意,朝廷出錢幫自己養兵,看來趙匡胤這個新皇帝還挺夠意思。符彥卿開開心心按照朝廷的要求,挑出沒有家室、體格健壯計程車卒送到廂軍之中。這種條件計程車卒到哪都是精兵,幹工程再合適不過。
▲宋軍保家衛國流血犧牲,地位卻始終不高
慢慢的,水利工程越修越大,需要的廂軍也越來越多,幾次下來把符彥卿的大部分精兵都給挑走了。主持水利的官員還藉口其他地方也有工程要修,慢慢把廂軍調去其他州縣,離開了天雄軍的地盤。當符彥卿剛剛感覺到有點不對勁時,趙匡胤的第二招已經打了過來。
趙匡胤這一回像往常那樣,又賜了很多財物給符彥卿後,突然斥責說,符彥卿治理地方的能力太差,手下州縣沒管好,朝廷要派些知縣去整頓一下。派就派唄,幾個小小的知縣有啥可怕的,符彥卿也沒太在意。
哪知等朝廷派來的知縣上了任,符彥卿才發現麻煩了,這幾位雖然頂著知縣的名頭,實際卻是朝堂上的廳局級大官,掌握著各部的實權,像永濟知縣周謂,本職是右贊善大夫,相當於皇帝的秘書長。
▲澶淵之盟開啟了花錢買和平
符彥卿聽說周謂來了,不得不出郊相迎,人家是皇帝面前的紅人,節度使再牛,也不敢在周謂面前擺譜。見到符彥卿,周謂只是在馬上做了個揖,客氣兩句,馬都沒下便直奔永濟縣,渾然沒把天雄軍節度使放在眼裡。
周謂一上任,便大刀闊斧整頓縣衙,把符彥卿的親信統統擼掉,懲治了一大批巴結符彥卿,在鄉里橫行不法的惡人,還把歷年積聚的錢糧全部轉運汴梁。
▲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叫事兒
不等符彥卿反應過來,這些朝廷派來的高配知縣三下五除二,就把他給架空了。符彥卿有心反抗,可一沒錢,二沒兵,他的精兵正在河邊挖泥夯土呢。
就這樣,趙匡胤做到了“制其糧谷、收其精兵”。公元969年,朝廷有人檢舉符彥卿謀反,趙匡胤把他調任鳳翔節度使,隨即又讓他不必赴任,來洛陽居住即可。符彥卿乖乖做起了富家翁,再也不過問政事。
最強的符彥卿尚且如此,其他節度使更不用說了,老老實實交出兵馬,安心享受起趙匡胤許給的榮華富貴。這才是“杯酒釋兵權”的真相,趙匡胤這個技術活幹得非常漂亮。
▲宋朝的軍事科技非常發達,都靠錢來支撐
節度使這個官職並沒有消失,只是不再具有任何實權,只是作為一種榮譽頭銜而已。很多宋朝重臣如王安石等人,都曾獲得過節度使的官職。
趙匡胤又把各地廂軍的精兵補充進禁軍,剩下的專門負責水利、土建、運輸等等,把他們當成國有工程隊,從而徹底消除了藩鎮對朝廷的威脅。
參考書目:
《宋史》
《資治通鑑》
《中國是部金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