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眾所周知,第一鴉片戰爭的戰敗是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誌,也揭開了中國人民飽受外辱的開端。從此,中國進入了屈辱的、災難深重的近代史。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被大家詬病的是清軍將領腐敗、思想愚昧、裝備簡陋、指揮失敗,戰爭失敗的主要責任歸罪於清軍。而清軍最被詬病的就是面對裝備著新式洋槍、洋炮的英軍依然使用落後的弓箭、梭鏢。當火力被英軍全面壓制時,束手無策的清軍將領居然認為洋人使用的是“妖術”,於是請來道士、方士,研究出一個“陰門陣”,用馬桶、狗血、女人的裹腳布等髒東西來破除英軍的妖術,於是鬧出了一個天大的笑話,中國人因此被恥笑了100年。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麼?
我們想象中的鴉片戰爭中的清軍形象
手持鳥槍的清軍形象
實際中的清軍形象
操作抬槍的清軍
歷史是一片汪洋大海,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淹沒在時間的海水和泥沙中不被查詢。歷史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往往被勝利者隨意篡改。清王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恰巧遇到了重大歷史機遇期,恰巧遇到而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革,也恰巧為中國封建王朝制度的落後買了單,於是屢屢被詬病和抹黑。無論是歷史教科書還是文藝作品,都把清王朝描寫成一個落後、腐朽、頑固、野蠻、愚昧的形象,因為失敗者是無權為自己辯解的。把清軍描繪成用髒東西破除洋人“妖術”的除了民間傳說以外,最大的推手應該是影視劇1987年上映的,由陳國軍導演,劉曉慶、葛存壯等人主演的《大清炮隊》。大清炮隊宣傳海報
這部電影講述了鴉片戰爭時期一支由普通農民臨時組建的炮隊在反抗外國侵略的戰爭中全部犧牲的悲壯故事。謳歌了那些為國捐軀的無名英雄,諷刺了封建王朝和封建官僚的腐朽、黑暗,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對民族落後的原因進行了剖析,既表現出一種濃烈的悲壯美,又引發觀眾的愛國豪情和對歷史的反思。是一部優秀的弘揚家國情懷的主旋律影片。但是這部影片也在無形中加深了觀眾對清軍的誤解。1841年,英國遠征軍進犯廣州,報林則徐虎門銷煙之仇。道光皇帝派遣名將楊芳為主帥抗擊英軍。楊芳,清末經驗豐富的漢軍將領,曾在西北平叛中屢立戰功,而且擅長研究戰法和新式武器,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迂腐、頑固的形象。楊芳對對手英軍也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他知道英軍長於火器,短於技擊。於是他根據清軍的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情況,針對的性地排出了他認為最合理也是最科學的佈陣。他把清軍分為三個部分,中間是手持長矛、盾牌的步兵,步兵的身後是使用弓箭的弓箭手,最後是手持鳥槍、抬槍的火器兵,這是中軍的配置。中軍的兩側是由騎兵組成的左右翼。其實這個時候的清軍已經是冷兵器和熱兵器混合使用了,奈何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火器的整體效能不高。裝填慢、射程近、精度差。作為主帥的楊芳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劣勢,他的計劃是:利用中軍吸引對方火力,只要抗住英軍的前幾輪射擊就可以逼近英軍陣列,這個時候弓箭、鳥槍、抬槍就可以發揮出火力打擊英軍了。當英軍承受不住打擊後隊形混亂時,兩翼的騎兵適時出擊,收割英軍人頭。這種戰法他曾經屢試不爽,在西北平叛和剿滅小規模農民起義軍的時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面對英軍的時候,他被吊打了。為何?因為英軍那時已經裝備了線膛步槍和拿破崙炮了。英軍裝備的拿破崙炮
大家都知道,線膛步槍無論在射程還是精準度上都比滑膛步槍進步了一個等級。子彈在槍膛中因為受到膛線的擠壓,以高速旋轉的狀態飛出槍口,穩定性非常好。拿破崙炮又名M1857型12磅野戰炮,以拿破崙三世的名字命名。移動靈活,射程可達1911米,將近2公里。這些武器都對清軍形成了代差優勢。戰鬥的結果毫無懸念,楊芳指揮的清軍慘敗。雖然清軍悍不畏死、奮不顧身,一次次地冒著槍林彈雨衝鋒,但是始終難以靠近英軍陣地。楊芳也算是久戰名將了,血雨腥風的大場面見過不少了,但是當看到英軍的火器如此犀利威猛,也驚得目瞪口呆,只好鳴金收兵。當天夜裡楊芳並沒有坐以待斃,也沒有怨天尤人借酒澆愁,而是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派人在廣州城內蒐集馬桶(糞便)。於是,這一舉動被不明真相的人誤以為他要用髒東西擺陰門陣,用迷信手段破除英軍妖術了,以至於以訛傳訛100多年。實際情況是,楊芳蒐集馬桶(糞便)並不是為了擺什麼邪門的陰門陣,而是要製造一種化學武器。是的,你沒有看錯,他就是要製造化學武器,這種化學武器的名字叫“五里霧”。五里霧是一種以雌黃、雄黃、砒霜、硃砂、水銀和人類的糞便等為原材料製造的一種催淚彈武器。在合適的氣象、風向條件下順風釋放,可以讓下風處5裡以內的敵人不停地流眼淚、流鼻涕、咽喉腫痛,痛苦難當,根本無法操作火器。楊芳根本不是一個頭腦迂腐、思想頑固的守舊將領,恰恰相反,他很知道揚長避短利用己方優勢壓制敵人。我們真的是錯怪他們了!在清末至少還有一些像楊芳這樣的人不是我們想象中的愚昧無知,還是對外面的世界有所瞭解和思考的。那麼為什麼這段史實沒有被記載下來呢?我認為,一是他並沒有把五里霧這種武器應用於實戰。因為仗打敗了,中英雙方就進入了和談程式,歷史沒有給他使用的機會了。二是這種特殊武器實在陰損,為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的主流價值觀所不齒,掌握話語權的人不屑於記錄下來。於是這段塵封的往事就被淹沒在了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再加上清以後的中華民國向來喜歡抹黑清王朝,陰門陣、馬桶、這些負面民間傳聞的傳播更容易被當局者所接受。於是,清軍落後、愚昧的形象就被流傳下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