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在位的十三年間,為清朝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畢竟他在位期間進行改革,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的皇權。話說在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的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突然駕崩,當時年僅二十五歲的寶親王弘曆繼位,這就是後來有名的乾隆皇帝,由此他成為了清軍入主中原後的第四位皇帝。
雍正帝在身前就將傳位詔書放在了乾清宮的“正大光明”牌匾之後,於是在雍正帝駕崩後,內侍就將詔書取下捧在了皇太子前面,並且在各位大臣的見證下即皇帝位。乾隆帝剛剛登基,便下令將由雍正帝硃批過的奏摺通通上繳,並且不得在皇宮內隨便傳閒話。
在當年的八月二十五日,乾隆帝有下令將宮內的張太虛以及王定乾等道士逐出了皇宮,同時又下令限制僧道的發展,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勞動力從事社會生產,為清朝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然後又給各地督撫下令,要求除了寺廟道觀中欽此的匾額、對聯、碑文外,其他與世祖、生卒以及皇考的私稿都得上繳,然後統一銷燬,乾隆帝這樣可能也與民間傳說的雍正帝是服食丹藥病亡有一定的關係。
當然乾隆帝剛剛繼位,也想體現出一副寬容大度的態度,這樣更有利於團結臣民。於是他在十月初八的時候將,恢復了他八叔、九叔的子孫的宗籍,並且也恢復了其子孫的紅帶子身份,將他們的名字收錄在《玉牒》上。當然這也向朝臣暗示出來一點訊號,那就是逐漸將父皇所打壓過的宗室諸王解禁並且平反,畢竟已經時過境遷,現在反而還可以給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何樂而不為呢?
乾隆帝在繼位後立為召集了總理王大臣,在談話說乾隆顯示出一種要寬以待人的心態。從這裡可以看出,此時的乾隆帝準備改變雍正帝時期的一些嚴厲的措施,當然從中也反應出剛繼位的乾隆帝是十分需要一個機會來收攏人心,獲得別人對他的支援。
於是他在不久後,便很快釋放了與他父皇同一個母親的十四叔,並且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封他十四叔為輔國公,之後又封為貝勒、郡王等封號。當然他的十叔也被封為輔國公,胤裪當然也被恢復了親王的封號。而對於已經去世的胤祉重新給其上了諡號。
總之,乾隆帝不僅為了在他剛繼位之初可以拉攏人心,同樣也為了使得清朝皇室更加團結,可以更高地維持清朝的穩固地位,這無疑是一個比較聰明的舉動。這就使得清朝的臣民從雍正帝時期那種高壓的形勢下緩了過來,逐漸地進入了一個比較寬鬆的乾隆初期。
當然光光對王公大臣籠絡還是不行的,對於臣民也要有一定的寬鬆態度。首先乾隆帝在登基後,立刻實行輕徭薄賦的策略,在他繼位的詔書之中就宣佈了將雍正十二年之前的各省百姓所欠的錢糧均可以免除,又在乾隆元年減輕了江南部分地方的賦稅。不僅如此,乾隆帝還頒下詔書,希望那些有田地的百姓可以減輕地租來照顧那些佃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乾隆帝也是下了很大的力氣。
雍正帝時期對於士人也比較輕視,比較在當時提出的是士人也得和其他普通百姓一樣納稅。但是在乾隆帝當政之後,他又恢復了士紳的免除賦稅以及雜役的特權,這無疑籠絡了大批計程車紳,這樣看來乾隆帝對於如何籠絡人心還是有一套的,畢竟現在是他主政,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辦,當然從日後看來他的這些措施還是不錯的,起碼清朝在他的手中還是處於上升階段,起碼乾隆前期的時候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