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講過楚國乃是正宗的華夏後裔,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裔,其家族從重黎和吳回開始,世代沿襲火正祝融的稱號,在商朝時期離開中原來到荊山一帶,直到鬻熊投靠周文王,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開始,楚國才算真正建立了諸侯國。
但是,楚國能被周王室分封為子爵,也是一波三折的事,楚國先祖之一的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同時又是周文王的火正,火正是官職,為周王室儲存火種並且在各種需要火的儀式上點燃火,周文王去世後,鬻熊又開始侍奉周武王,周武王滅亡商紂王之後,分封天下,封了71個諸侯,但並沒有楚國。
在當時,沒有得到周王室的分封,就不算諸侯,只能算部落,鬻熊去世後,他的兒子熊麗成為部落首領,熊麗去世後,他的兒子熊狂成為部落首領,這個時候的楚人還是生活在荊山與睢山之間,這個地方就是今天湖北省襄陽市下轄的南漳縣李廟鎮,這裡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楚國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周公不知何故到楚國避難一段時間,在楚地周公受到了楚人的熱烈款待,周公回國後對周成王訴說楚人的恩德,周成王為了感激楚人,於是封熊狂的兒子熊繹為子爵,把他分封在南方蠻荒之地,並賜給他五十里的封地,熊繹的封地在丹陽,這裡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淅川縣,於是楚人就從荊山遷到了丹陽,熊繹就是第一任受封的楚君。
熊繹時期的楚國非常窮,窮到什麼地步呢?窮到整個部落連一頭用來祭祀的牛都沒有,沒有牛楚人就想辦法到鄰國鄀國去偷了一頭小牛用來祭祀,由於是這牛是偷來的,不太光彩,所以楚人把祭祀的時間選在了晚上,並一直流傳了下去。
當時的楚國就窮到這種地步,另外,作為諸侯國,楚君熊繹還參與了周天子舉行的會盟,根據《國語》的記載,熊繹參與會盟主要做了三件事:
熊繹
《國語 晉語》:昔成王盟諸侯於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
1、置包茅。
擺放一種用於祭祀是用來過濾用的包茅,這種包茅是楚國出產的,在周天子舉行的祭祀典禮上,需要有人提前擺放好這種包茅,後來管仲與齊桓公討伐楚國時,楚人問管仲楚國有何罪過?管仲說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祭祀中用來濾酒的包茅,以此為藉口討伐楚國,說的就是這種包茅。
2、設望表。
望表是一種座次席位,跟今天開會時用來擺放姓名牌的工作有些類似,在會盟前需要有人提前擺好,這個就是楚君熊繹當時的工作。
3、守燎。
守燎就是看守火種,熊繹的家族世代為火正,他們家族就是用火的高手,所以熊繹就來看守火種,但是熊繹卻是與鮮卑首領一起看守火種的,鮮卑是什麼人啊?當時的鮮卑是東夷的一支,也就是夷人,而周成王讓熊繹參與會盟,其實並沒有把熊繹當成中原諸侯,而是把他當成跟鮮卑東夷陵身份類似的荊蠻。
楚國最早的封地
熊繹參與諸侯會盟,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會盟,他所做的都是一些服務類的工作,並且沒有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我甚至認為當週天子與其他諸侯在室內會盟把酒言歡時,熊繹就在室外火邊聽著他們歡聲笑語與鮮卑首領面面相覷,連門都不能進,周天子依然把楚人歸於荊蠻一類,至少在周人的眼中,楚人就是荊蠻,再加上楚國當時確實非常窮,連祭祀的牛也沒有,而且連為祖先祭祀的祖廟也是剛剛修建的。
這就是建國之初的楚國,貧窮落後,國力弱小,國君在所有諸侯國之中地位低下,被周人視為荊蠻,所以後來的楚君熊渠說:我在蠻夷地區,不必和中原各國的名稱諡號一樣。
《史記 楚世家》: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同時,熊渠還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為王,在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諸侯是不敢也不能稱王的,一旦這麼做,就會違背周禮,會引發周天子的征伐。熊渠的這種做法在當時是絕對的叛逆,從熊繹到熊渠不過只有五代人,也不過兩百年的歷史,楚君從事奉周天子之初的畢恭畢敬變成了離經叛道,這是為了什麼呢?
楚國五十里封地
也許後來的楚武王熊通能告訴我們答案,熊通在位期間,準備攻打隨國,這事記載在史記之中:
《史記 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隨。是也。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公元前706年,楚國討伐隨國,隨國國君說:我沒有罪過。
楚王熊通說:我處在蠻夷地區,今天諸侯們都背叛王室互相侵伐,互相攻殺。我有軍隊,想憑此參與中原的政事,請求周王室尊奉我的名號。
在周朝,一個諸侯國是不能隨意攻打另一個諸侯國的,除非對方有罪過,當時有周禮的約束,如果有諸侯國不遵守周禮,周天子會率領諸侯一起攻打,當楚國攻打隨國時,隨國並沒有罪過,但是楚王熊通攻打隨國的理由是想讓周王室尊奉楚國的名號。
楚國的奮鬥史
這實際上就是讓周天子正式承認楚國諸侯國的地位,自從熊繹在諸侯會盟上被周天子當成荊蠻,楚人就一直銘刻在心,楚人原本就是華夏後裔,來到了南方的荊山及丹陽,這裡是南蠻生活的地方,在古代華夏,諸夏(華夏中原的統治者及成員稱為諸夏)一直對周邊的蠻夷有心理上、文化上、制度上的優勢,諸夏在當時是看不起蠻夷的。
楚人不是蠻夷,他們是華夏後裔,只因為生活在蠻夷之地,便被周天子當成了荊蠻,所以蠻夷有地理上的範疇,但更多的是文化認同上的範疇,楚人從中原遷到荊山,本來是對楚地周邊的蠻夷有心理上的優勢的,但是卻不想自己被華夏認定為蠻夷,於是從熊繹開始後的歷代楚君,都想向華夏證明自己並非蠻夷。
那如何證明呢?有兩個辦法:
一是讓楚國強大,強大到周天子必須重視。
二是楚國學習中原禮儀和文化,向中原看齊。
但在當時楚國國力贏弱的情況下,學習中原禮儀與文化,並不能讓周天子與諸侯國尊重,楚人意識到只有自己強大,才能讓中原刮目相看,楚國有記載開始擴張就是從熊渠開始的,他是第一個說“我蠻夷也”的楚君,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為楚國開疆拓土的楚君,熊渠在位期間,向西攻打了庸國(今湖北竹山縣),向南攻打了揚越(今湖北中部),向東攻打了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可以看到楚國是四面出擊,同時第一次將楚國的勢力推進到江漢平原一帶。
楚君熊渠
楚國最初五十里的封地在丹陽(河南淅川),200多年後,國土就擴張到了江漢平原,這個時候的楚國已經是方圓一千里了,而且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中,熊渠封自己三個兒子為王,分別管理征服的土地,這就是楚人建國以來的抗爭,是對周天子當初把楚人先祖熊繹當成荊蠻的迴應,同時這也是楚人驕傲。
楚王為什麼要自稱蠻夷?
因為楚王要向周天子證明自己的能力,你不是叫我蠻夷嗎,那我就當蠻夷也要跟你抗衡,哪怕我現在弱小,將來有一天我一定會強大,楚王自稱蠻夷,實際上就是楚國不斷開疆拓土的動力所在,也是楚君代代相傳的恥辱,楚君將這種周天子對自己的恥辱深深地印在楚人的血液中,讓楚人時時警惕,以此為戒,努力向前,永遠不肯服輸,只是為了有一天,能讓周天子折服。
讀懂了楚王自稱蠻夷的意思,才真正讀懂了楚國,楚國是一個不斷激勵、不斷進步、永遠不服周的諸侯國,這也是後來楚國崛起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