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流傳多年的明朝初年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移民傳說,真相究竟怎樣?網路上和民間有很多版本,有認同的,也有很多質疑的。

要論證這個問題的真偽,首先要了解明朝初年的移民背景。

洪武初年,經歷多年的元末農民戰爭,全國各地土地荒蕪,人煙稀少,但是傳說的“千里無人煙”有些誇大其辭。事實上,太湖流域一直是魚米之鄉、經濟發達且人口眾多;山東省也是經濟發達地區,人口多,且為朱元璋的南征北戰提供了後勤保障。

《明實錄》以及《明史食貨志》記載,明朝移民開始於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其後又移民10次。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移民8次,歷時四十七年。正史記載的移民共18次,移民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史所罕見。

下面把明代歷次移民記錄列舉如下。

1.公元1370年。《明史太宗實錄》載:“(洪武)三年辛巳,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者田臨濠,給資、糧、牛、種,復三年。”

2.公元1373年。《明史食貨志》載:“(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風陽。”

3.公元1376年。《明太宗實錄》卷一一0載:“(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無產業者於風陽屯田,遣人齎冬衣給之。”

4.公元1388年。《明太宗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閒曠之地。”

《明史》卷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傢俱,復三年。”

5.公元1389年。《明太宗實錄》卷一九三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6.公元1389年。《明太宗實錄》卷一九七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從整等—百一十六戶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後都督僉事徐禮分田給之。”

7.公元1392年。《明史·太祖本紀》卷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率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

據《明太宗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公元1392年。《明太宗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咯等往諭山西民願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9.公元1395年。《明太宗實錄》卷二二六載:“(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10.公元1402年。《明史》卷五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

《明太宗實錄》卷十二下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戶部遺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州府縣。”

11.公元1403年。《明太宗實錄》卷四十六載:“(永樂)元年八月,定罪於北京為民種田者,其於有罪俱免,免杖編成裡甲,並妻、子發北平、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佈政編成裡甲 上悉從之。”

12.公元1404年。《明史成祖本紀》卷六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明太宗實錄》卷三十一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3.公元1405年。《明史成祖本紀》卷六載:“(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

《明太宗實錄》卷四十六載:“(永樂)三年九月,遷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4.公元1406年。《明太宗實錄》卷五十載:“(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平。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15.公元1407年。《明太宗實錄》卷五十九載:“(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五斗。”

16.公元1414年。《明太宗實錄》卷一四九載:“(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衝,而土宜稼穡,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者實之。”

17.公元1416年。《明史》卷七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於保安州,賜復三年。”

《明太宗實錄》卷一零三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餘戶於保安州,免賦役三年。”

18.公元1417年。《明太宗實錄》卷一零六載:“(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上言:乞分丁於北平、廣平、清河等寬閒之處,佔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乃免田租—年。”

從以上移民記錄分析:

一、十八次移民記錄沒有提及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也沒有提及山西移民統一到某一個地方(廣濟寺)領取移民路費。況且沒有可操作性。

二、被移民者是沒有田地的農民,遷至地廣人稀的東部地區,並不存在民間傳說的強制移民的情況。還有主動要求移民的記載,不可能有移民血淚史的傳言。

三、移民的主要去向:一是朱元璋的老家臨濠府,也就是安徽鳳陽縣(洪武年間改名鳳陽府);二是北平。可以說被遷徙的移民都很幸運,離開了窮困潦倒的不毛之地,去往國家的經濟政治中心生活。

四、永樂年間的八次移民記載的去向主要是北平。主要目的是擴大首都的人口、發展經濟和保衛首都的安全。

結合山西省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樹齡不過400年,而明代以前的廣濟寺大槐樹缺乏真實的歷史記載,更不可能存在一棵佔地十幾畝的唐槐的科學依據,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明朝初年不存在洪洞縣大槐樹移民這一事實。幾十年來全國各地遊客到山西洪洞縣尋根失望而歸就是佐證。

那麼,為什麼會有明初“大槐樹移民”這一歷史傳說呢?這就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是“大槐樹移民”的流傳範圍。眾所周知,網際網路時代之前“大槐樹移民”傳說範圍是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河南東部、山東南部和河北等省市,傳播範圍的中心是徐州地區。其他地方根本沒有這一傳說。俗語“無風不起浪”,只能說明這一傳說絕非空穴來風。

二是傳說中的“唐代大槐樹”,而且是佔地十幾畝的唐代大槐樹。歷史上或者現實中一定有這樣的地方符合這—傳說。

三是有寺廟的地方。傳說是關帝廟或者廣濟寺。

四是移民來自山西洪洞縣,且具體地名是“燕子窩”、“燕子屋”,“喜鵲窩”或“老鴰窩”。

結合以上四方面的理由,通過調查走訪和結合考古發現,符合所有這些特徵的地方確實存在,這個地方就是邳州市岔河鎮的良壁村。

一是良壁村有唐代大槐樹。良壁村地處邳州市西北,屬於徐州市。良壁村的文明史超過六千年,隨著考古發現,良壁的文明史不存在斷代,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春秋戰國以及兩漢和唐宋元明清的文字記載以及出土文物,都佐證了良壁的悠久歷史。該村處於蘇北魯南兩省交界處。而良壁村現存一棵唐代大槐樹,據國家有關部門實測樹齡1400年。《邳州志》記載:貞觀十五年(公元631)年,在良壁村東北隅始建興化院,並栽種槐樹;村北門客棧住監工官,客棧門前南北向置種三棵槐樹。興化院重修於元惠宗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重修碑刻現存邳州博物館(見附圖)。目前存世的槐樹為北門槐樹,該槐樹西南兩枝在文革期間被鋸掉(後有附圖)。另外一棵槐樹在文革期間被砍伐。其他槐樹消失於何時待考證。據村裡老人回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北邊的大槐樹年年住有數不清的烏鴉(方言老鴰),烏鴉相互之間互相偷盜壘窩的樹枝。而南邊的大槐樹—個烏鴉窩都沒有。傳說中的大槐樹樹蔭十幾畝,只有良壁村有幾十棵唐代槐樹才可能出現十幾畝的樹蔭。

二是良壁有古寺廟。南北兩棵大槐樹之間路西是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於1976年拆除,在原址修建供銷合作社。目前尚存大量明代青磚。而大槐樹東北方向的興化院(當地人稱大寺)相距不過幾百米,興化院所處位置為全村最高,在數十里外可見興化院內的古槐樹。興化院北五百米是天齊廟。現存大槐樹東有白衣庵,西有文昌閣,南有火神廟,村東南有三官廟等等。據不完全統計,清代以前良壁村有古廟十二處。

三是良壁村在明清及以前朝代屬於邳州偃武鄉,方言燕子屋(現在附近有燕子埠鎮就是佐證):這就是很多人傳說中的老家在“燕子屋”,經歷幾百年的流傳,慢慢的演化為“燕子窩”、“老鴰窩”或者“喜鵲窩”。

四、最關鍵的證據是良壁村現住的解姓居民的祖籍是山西省平陽郡洪洞縣。良壁村現有村民超過8000人,大部分為解姓,其他姓氏有王姓、鄒姓、劉姓、杜姓、高姓、顏姓、李姓等。良壁村解氏一世祖於北宋仁宗天聖年間自山西平陽郡洪洞(碑刻洪同)古邑從軍而來,已經繁衍生息四十餘世,980多年。現在解氏祖墳和祖碑(立於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都在,祖碑上文字大多數可以辨認。

這才是流傳數百年“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故事的源頭。

邳州地勢低窪,自古以來就是“洪水走廊”,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過去生產力水平低下,自然條件相對惡劣,戰亂不斷,良壁村解姓先民自古就有外遷的記載,從兩宋期間到元明時期都有移民記錄。尤其是洪武年間的移民故事更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傳說。外遷先民大多集中分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幾個省份,乃至全國各地。西到新疆,南至雲南,北至黑龍江,東到臺灣島,甚至海外都有良壁解姓移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年年都有各地解氏宗親前來良壁尋根。目前良壁解氏已經聯絡到解姓移民後裔數十萬人。而所謂的洪洞縣大槐樹移民,不過是千百年來良壁村解姓數以百萬計移民後裔的傳家古訓:“祖籍平陽洪洞縣,家住偃武大槐樹”,根據出生性別比,解姓移民後裔中女性也以百萬計,因代代相傳,從而誤導了其他姓氏的人們。

之所以很多人尋根尋到明朝洪武年代,是因為在宋元朝代以前民間嚴禁修譜立碑。而朱元璋是一代明君,明朝開國之後,允許民間修訂家譜,也允許有功名的人士立碑。因各種原因古代家譜無存,所以後人只能憑藉明代的石碑記載去臆斷自己的始祖在明朝初年遷入,結果造成人云亦云,很多人認錯了祖宗。

公元1371年碑文記載良壁村解氏始祖來自洪同古邑和當時的戶數。

良壁在古代是集鎮,有集市,廟宇、道觀、尼姑庵等十二座(現存許多遺址),相當繁華。據《邳州志》記載,洪武初年,偃武鄉石蘭社只有一個村就是良壁,是集鎮,人口鉅萬。所以推測其他姓氏外遷人口應該更多。近年來,於明代遷往銅山區和睢寧縣的顏姓以及遷往山東臨沂市的洪姓和金姓等其他姓氏的移民後裔根據良壁村大槐樹線索陸續找到了他們的祖居地。

綜上所述,明朝初年“大槐樹移民”只是存在於江蘇邳州良壁村,這才是明朝“大槐樹移民”的真相。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不過是良壁解姓移民故事的訛傳罷了。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找尋紅色記憶㉔丨劉照明:商海打拼練就一身本領 棄商從政帶領家鄉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