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獅子山正續寺牌坊是不是有彝族風格?
建文帝龍潛武定獅子山,鳳氏土司作為羅婺地的主人,肯定是繞不開的。
武定鳳氏土司不但不避開,為了庇護建文可謂是不遺餘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又是為什麼呢?
先來看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4年,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抵達金川門下, 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
正續寺前大型壁畫
明史這樣說: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
隨後,圍繞這樁明朝第一謎案,落留下了三種自相矛盾的觀點:第一,燒死了;第二,“不知所終”;第三,“遁去”即逃跑了。
其中最靠譜的就是“遁去”說,有後來的一段歷史為證:
甲戌年,今上御日講,問輔臣以建文君出亡事,張居正對曰:“此事國史無考。但相傳正統間,於雲南郵壁題詩,有‘流落江湖數十秋’之句,一御史異而詢之,自言建文帝,欲歸骨故土。遂驛召入宮養之,時年已七八十,後不知所終。--《明神宗實錄》萬曆二年(1574年)十月十七日。
建文帝“遁”到了西南,到了雲南,到了武定獅子山,其中的原因,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了:這裡是與建文帝關係不尋常的沐氏家族的勢力範圍。
小院曾是帝王居
再來看武定的鳳氏土司。據史料記載,建文帝首先進入四川境內,經過幾番周折,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輾轉來到雲南,駐錫於昆明。
時任雲南鎮守的沐晟,派心腹將建文一行秘密送至武定軍民府土官總管鳳氏的轄區內,並吩咐鳳氏土司暗中給予保護。
那麼,鳳氏土司的當事人幹嘛這麼聽沐家家主話,冒著殺頭的風險去做這樣的事呢?
沐氏自從開疆大臣沐英留守雲南至明朝末代沐天波鎮守雲南為止,已是第十七任鎮守雲南,與明朝相始終。
昆明黑龍潭沐天波書寫的匾額
而武定鳳氏土司也從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阿而為羅婺部長“雄冠三十七部”,至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改土設流”時的末代土官鳳思堯降授為武定府經歷為止,歷經了393年二十一傳掌管武定地方政權。
這其中,約有200年的時間與沐氏鎮守雲南期間交叉,沐氏與鳳氏也堪稱世交了。
鳳家城遺址
當然,這種上下級關係的“世交”肯定是不靠譜的,靠譜的還是背後的利益關係。來看幾個例子:
洪武十四年(1381)為掃清元軍在雲南的殘餘勢力,朱元璋調集30萬大軍,以傅友德為統帥,藍玉、沐英為副將,出兵征伐雲南。
面對對明軍強大的攻勢,繼任不久的商勝面臨艱難的抉擇。作為羅婺部史上的首任女土官,所要承受的壓力不言而喻,一個龐大部落的命運和前途就擔在了一個女人的肩上。
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商勝帶上元王朝頒賜的金牌印信,自備千餘石糧食,組織人馬趕到昆明金馬山明軍駐地,將所帶糧食交予明軍,金牌印信上繳明朝官員千戶徐某,以表誠心歸附。
明朝官員決定將原武定路軍民總管府改設武定軍民府,並臨時委任商勝為武定軍民府代理土官知府,正式任命尚待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頒旨下詔。
請注意,帶領這一路大軍的,就是後來留下來鎮守雲南的沐英。
昆明廣福路盤龍江邊的沐英像
到了明朝的第二代鳳氏海積土司繼位之後,將“靖難之役”後流亡的建文帝藏匿在武定獅山。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按規矩土司要趕赴京城“朝賀”朱棣登位改元永樂典禮,途中耳聞目睹了官府捉拿建文帝的緊張形勢,海積土司懼怕窩藏包庇建文的事情敗露,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自殺於藁縣的宮邸中。
檀萃《農部瑣錄·土司志》載:
成祖初年,海積覲上,懾於天威,恐其事露,殂於藁邸,實由裁也。
時間上看,此時正是傳聞建文帝潛入沐晟家又轉送武定軍民府鳳家城(又名龍三藏)的時期,朱棣也懷疑建文帝是否已逃往西南,自然要向海積追問建文帝的下落。
海積左右為難,不說實情就是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說出實情又對不住沐晟和建文,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採取自殺來保全建文帝和黔國公沐晟。
這是不得已的生命選擇。
鳳家城遺址
海積之妻薩周、兒媳婦商智相繼襲職後,繼承海積遺志,繼續為建文的人身安全作了不懈努力。
而薩周、商智以二女子仍遵前志,庇帝往來,不廢忠順,亦事之難者,而其跡甚隱矣。……商智曾命通事張應修正續寺山門,為帝所潛處也。……薩周、商智隱庇遁帝,世篤忠貞。
那沐家又是怎麼回報這份忠貞呢?
商智襲職的時候,《鳳英自提世系碑記》記載,商智於永樂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奉行在吏部法字五十號堪合為襲職事,
該總兵官黔國公沐奏節該奉聖旨,黔國公說商智應襲,著他做土官知府。
別小看這句感覺沒多少文化的話!
這可是吏部代表大明承認土司合法地位的話,最後一句“著他做土管知府”可是出於皇帝之口,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黔國公沐的一句話。
關鍵時刻,領導的一句話,可以省多少事,少奮鬥多少年!
武定獅子山山門,鳳家修的?!
後續到了後來,建文帝不管是被正德皇帝接回大內(這個明朝最另類的皇帝還真做得出這樣事!),還是在什麼地方終老了,總之是過去了。
再後來,弘治三年(1490),弘治中興堪稱英明的明孝宗朱祐樘,御賜羅婺土官家族鳳姓,阿英改名鳳英,羅婺土官家族鳳姓由此開始。
武定羅婺土司,正式更名鳳氏土司。
而弘治年間的沐家當家人是沐琮,為第三代黔國公。
關於沐琮,歷史這樣評價:沐琮為政務持大體,雖然寬容大度,卻以法度相約束。對於屬下土官的饋贈,盡皆推辭,一無所受。在鎮三十餘年,使邊人安乂。
張廷玉《明史》:
通經義,能詞章,屬夷饋贄無所受。
沒有了西平侯沐英的“威”,沒有了黔國公沐晟的“恩”, 雲南或者說鳳氏土司於沐氏上升到了沐琮的“敬”, 進入了一種新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