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是充滿民族恥辱的時代,按理說清朝應該很快就會滅亡。可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直至清朝滅亡的1911年,清朝政府一共苟延殘喘了71年,並沒有和我們想象的一樣在內憂外患之下迅速走向滅亡。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其實在這之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清朝末年重用了漢族人。大清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漢人不能掌握國家最高的權力,即使有那也是曇花一現。《康熙大帝》中有周培公手握重兵,在即將消滅吳三桂之時被中央緊急調回這一幕,從這一劇情背後我們也可以看見漢人在清朝初期是不受待見的。雖然清朝上中葉的政府著力於解決與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族群的關係,加強了中央與少數民族的關係,但這些舉動本質上還是少數民族之間的抱團,真正佔了全國人口總數大頭的漢族人卻難以取得國家相關的治理權力。

而到了清朝末年,在內憂外患之下,清朝統治者不得不重用漢族人。在面對內有太平天國的反叛、外有帝國主義國家侵略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清朝統治者深刻的明白,清王朝必須任人唯賢才能拯救此刻的危機形勢。

第二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政府把中央所屬的軍事權力下放到地方。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一幕似曾相識?沒錯,在東漢末年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局面,其結果導致一種難以收拾的局面——軍閥割據。軍閥割據會導致國家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中央政府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可以削除這種地方軍權過大的情況,那麼在後期完全有可能出現國家分裂的局面。東漢末年,在這種政策的推動之下,加速了地方割據勢力的互相角逐,最後演變為三國鼎立的局面。

清王朝在這種內憂外患之下把軍權下放地方,在短期內是有利於清王朝與太平天國的交戰的,但是如果控制不當,演變下去,則非常有可能出現軍閥割據、國家分裂的局面。但是在這種政策的指引之下,清王朝出現了淮軍、湘軍等清王朝後期的主力軍隊,大大延緩了清王朝滅亡的速度。因為只要有叛亂,中央一聲令下,李鴻章和曾國藩再不情願,為了維護朝廷表面的權威,還是得出兵平叛下的,更何況晚清重用的這些漢人大多是忠於清朝的。

第三個原因便是清王朝的自救運動。清王朝在被洋人兩次擊敗之後,痛定思痛,決定進行洋務運動。雖然洋務運動因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破產,但是這場洋務運動提高了清軍的作戰實力。正所謂“有備無患”,帝國主義看著清政府這麼積極的發展生產,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冒著這種不確定的風險與這樣一個東方大國再進行一場戰鬥。後來我們也知道,最終是日本這個“蕞爾小國”當了這個急先鋒,徹底摸清了清王朝的虛實,才會有後面帝國主義決定一起瓜分清朝的狂潮。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夏朝第十個“皇帝”——姒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