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小冰河時代降臨,糧食減產以至於個別地區八年顆粒無收。
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子嗣的大肆封王,導致本就因為土地兼併而不富裕的財政雪上加霜。地主階級以及士紳階級的結合導致士紳優待普及到全部土地擁有者身上。
從而進入財政崩潰的迴圈。
這個時候,一位皇帝上臺了。
他計除閹黨使腐敗之風有所收斂,穩定朝綱。
任用忠於朝廷的人罷黜奸佞,整改風氣。
廢除工商稅,朝廷不與民爭利,一改天啟年間國祚傾頹之勢,大有中興明朝的模樣。
但是歷史告訴了我們這一切的結果。
在這位勤政的“明君”的統治下,閹黨廢除後卻沒有抑制清流,導致朝廷黨爭愈演愈烈。
任人唯親雖然都是忠臣,但是沒有能臣。
非但如此,這位多疑的皇帝還懷疑朝堂之上每一位大臣、將軍。
而工商稅的廢除不僅導致本來就不景氣的收入入不敷出,無法維持遼東關寧軍的補給,也只會因為土地兼併而讓大地主們受利。
哪怕最後北京城破時候自盡殉國卻也沒有指定大明王朝的正統繼承人,導致原本有能力也有實力的南明無法集中實力北伐,而在無休止的內亂之中最後滅亡。
哪怕出現隆武帝這種明君也無法整合全部南明的實力去收復失地。
如此看來,這位“明君”其實並不賢明。
好大喜功的他喜歡清流,但是這其實是古代君王無法逃離的一個圈套。
政治清明並不意味著有能力。
崇禎原本只是一個藩王,沒有經歷過君王教育。
從哥哥手中接過帝國的時候只是一個愣頭青的小夥子,而小夥子顯然對於帝國的改造操之過急。
原本看似龐大卻又千瘡百孔的明朝是經不起折騰的。
結果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直接為帝國敲響了喪鐘。
不懂制衡之道的他清除閹黨卻放任其他黨派,不懂軍事的他擅自召回邊軍大將,不懂行政的他任用官員任期極短,導致有能力的無法實施自己的抱負就被調走。
而在錢糧緊缺的時候卻依舊以傳統的“關中富庶”的思想向西北征稅,導致原本就因為天災難以生存的西北百姓起兵造反,為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禍根。
李自成像
明朝滅亡後,李自成而後也敗走西北,清軍順勢席捲中原,問鼎天下。
與以往不同的是,每一個新興王朝都有著自己的強勢期,但是清朝卻一直都發展平平,甚至在一直退步。
歸根結底,這就是“亡天下”的結果。
李自成滅亡明朝,只能說是明朝“亡國”,換一個李自成當皇帝對於天下而言沒什麼大不了。大家會依舊生活,保持傳統,繼續發展火器、科技以及資產階級萌芽,依舊會走上現代化道路。
但是滿洲入關後打亂了原本的歷史程序,正常情況下沒有哪個國家會希望自己國力變弱的。
但清朝因為是野蠻的漁獵文明起家,對於先進的中原文明他們既羨慕又恐懼。
為了防止中原文明的起義,只能進行愚民教育,限制科技發展,視火器為“奇技淫巧”。
對於當時的漢族而言,這就是“亡天下”。
回首遙望歷史,從皇太極入關一直到宣統帝退位,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都沒有停過。
其實這就是人們對於“亡天下”的不甘與反抗。
但是站在人類歷史的角度上來講,這不僅僅促進了人類各個民族的融合,更團結了整個中華民族。
原本與漢族是對手千年的蒙古人也因為滿人的催化下融合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其實話說回來,明朝的滅亡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原王朝的輪迴週期。
土地兼併勢必會引發一輪又一輪的王朝更迭。
崇禎只是恰好趕上了那個特殊時期的位置上。
崇禎皇帝不是個昏君,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明君。
沒有能力但是卻想幹大事的人是最可怕又最可悲的。
這種人需要積累大量的專業知識來為自己的野心做奠基。
顯然原本只是個藩王的崇禎沒有這份能力,也沒有時間學習知識。
雖然說崇禎的“亂作為”為明朝的喪鐘提前敲響,但是哪怕沒有崇禎而是一個其他碌碌無為的君王,明朝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畢竟問題已經在根基出現,而明朝皇權又不容侵犯導致唯一的立憲道路被堵死。
明朝到頭來都只會成為下一個王朝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