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恭王府
恭王府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AAAA級景區,為清代規模比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和珅、永璘的宅邸。
1851年恭親王奕訢成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程序,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在周恩來、谷牧和李嵐清等領導人的關心下,恭王府騰退修繕工作歷28年完成,使之成為中國一座對公眾開放的清代王府。
2、雍和宮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
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的一座佛教寺院。
3、慶親王府
慶親王府西城區定阜街3號,為清末再封慶親王奕劻的王邸,慶王府當是在光緒十年(1884)晉封慶郡王后按王府規制改建,始稱王府。
王府建築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現只餘後寢1座,東部亦已改建。
現只西部尚基本儲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區,有三組並排的院落。原廳堂均有名稱,懸有匾額。
有一座二層樓,俗稱梳妝樓或繡樓,現存三組院落,各有大門出入,1949年後,京津衛戍區司令部設此,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4、孚王府
孚王府(Prince Fu Mansion)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胤祥、弘曉的怡親王府。
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孚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程序,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
王府坐北朝南,分東、中、西三路。
中路主要建築有:正殿(銀安殿)7間,左右各有配樓,後殿,後寢,後罩樓。
西路跨院為王府生活居住區,東路院是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住所。
王府佈局結構嚴謹規範,儲存較為完好。
5、醇親王府
醇王府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後作為納蘭明珠、永瑆的宅邸。
1872年醇親王奕譞成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醇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程序,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
新中國建立後,府邸現歸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所有,1981年,醇王府花園(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
醇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個四合院組成,後為二層後罩樓。
中路的3座建築是府邸的主體,一是大殿,二是後殿,三是延樓。
6、睿親王府
睿親王府共有兩處:一在東華門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帶,一在外交部街。
前者是睿親王進北京後的住所,後者則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後的新府。
睿親王即清初的攝政王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之弟。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晉封睿親王,是清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7、淳親王府
淳親王府為康熙帝七子淳親王允佑的府宅,允祐於雍正元年(1723)晉封淳親王,此府是受封郡王后建成的。
咸豐十年(1860),王府成為英國使館。
《嘯亭雜錄》載:“淳親王府在玉河橋西岸。”
《順天府志》載:“王諱允佑,聖祖七子,諡曰度。裔孫奕樑降襲,後俗稱‘樑公府’,今廢為英國使館。”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8、鄭王府
鄭王府(Prince Zheng Mansion)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鍾郡王奕詒的宅邸。
清軍入關,定鼎燕京,世祖以此第賜其從叔鄭親王濟爾哈朗,鄭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
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程序,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
清室覆亡後,府邸的產權曾歸屬西什庫天主教堂和中國大學,鄭王府今為國家教育部址,中國教育基金會所在地。
9、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七子載濤過繼給鍾郡王奕詥為嗣,承襲貝勒爵,遷居於愉王府,作為貝勒府,稱濤貝勒府。
濤貝勒府古樸典雅,綠樹成蔭,主體建築古色古香,是舊北平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築之一。
這裡依舊保留著清代宮廷的痕跡,長廊、樓亭、花廳、假山,一個都不少。由於沒有經過大的裝修和整治,因此徜徉其中,還能感受到曾經逝去的氣息。
10、禮王府
禮王府位於西黃城根南街7號、9號。
明代是崇禎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王府規模巨集大,佔地廣闊,重門疊戶,院落深邃。
北京有句老話說的是,“禮王府房,豫王府牆”,就是說禮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牆高。
由此不難看出禮王府的規格,在北京諸多王府裡面的等級之高。
禮王府南起大醬房衚衕,北至頒賞衚衕,佔地約30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