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戰鬥民族很多人都會想到俄羅斯,俄羅斯向來有戰鬥民族之稱,俄羅斯人強悍的形象深入人心。俄羅斯歷史始於歐洲的東斯拉夫民族,莫斯科大公自14世紀起逐漸崛起並統一週邊俄羅斯諸侯國,在15世紀成功從金帳汗國獨立,且成為基輔羅斯文化和政治的繼承者。16世紀起伊萬四世自稱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紀,俄羅斯沙皇國透過征服、吞併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俄羅斯帝國,最終成為人類歷史上領土第三大的帝國,疆域最大時曾自中歐的波蘭連綿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俄羅斯歷史上的戰敗記錄:
1605年至1618年俄波戰爭(俄:大崩潰,波蘭:迪米德里戰爭)
由於波蘭支援偽德米特里一世(自稱為伊凡雷帝的幼子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本名疑似格里戈裡·奧特里葉夫)自任沙皇,俄羅斯人民的不滿,政局動盪。波蘭於1609年入侵俄國,次年波蘭軍隊攻陷莫斯科,滅亡舒伊斯基王朝,瓦迪斯瓦夫任沙皇,開啟了俄羅斯瓦薩王朝。1612年,俄軍收復莫斯科,次年,全俄縉紳會議選舉17歲的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為全俄沙皇米哈伊爾一世。成立羅曼諾夫王朝。俄羅斯以割讓斯摩稜斯克和切爾尼戈夫及周邊地區予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代價結束戰爭。
1652年-1689年雅克薩戰役 (俄:俄清邊境衝突)
俄羅斯不斷騷擾清朝東北邊疆,兩次戰爭沙俄均戰敗,中俄雙方達成和議,簽定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邊界,整個外東北歸中國所有。
17世紀-19世紀俄土戰爭
俄土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241年時間,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場較大規模的戰爭,是歐洲歷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俄土兩國互有勝負,戰爭的結果是俄國擴大了疆土,土耳其逐漸衰落。在第三次俄土戰爭(1710年-1713年)以及第十次俄土戰爭(1853年-1856年)中,俄羅斯戰敗。第三次俄土戰爭,俄羅斯失去了在第二次俄土戰爭中獲得的亞速要塞(黑海出海口)。第十次俄土戰爭的失敗直接促使了沙俄的農奴以及軍事改革。
1904年-1905年日俄戰爭
日俄兩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以及我國東北地區的控制權爆發了戰爭,日俄戰爭之中,沙俄遭遇了連場敗仗,最後在美國的調停下籤訂了和約。沙俄帝國在戰爭中波羅的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損失了用於維持帝國穩定的常規軍事力量,爆發了一連串的革命,直接導致了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的爆發,沙皇逐漸失去對帝國的控制。
旅順望山炮臺的俄軍火炮
1918年-1919年立陶宛-布林什維克戰爭
1795年波蘭被瓜分後,立陶宛大公國被俄羅斯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原屬於立陶宛的國土被德國佔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戰敗,並失去了對立陶宛的控制,立陶宛成立了自治的國民政府,蘇俄政府為了阻止立陶宛獨立對立陶宛發動了軍事行動,立陶宛在德國的志願部隊的幫助下,擊敗了蘇俄軍隊。1919年-1921年波蘇戰爭一戰後波蘭和蘇俄存在領土爭議,在戰爭伊始,蘇俄軍隊非常成功地進攻到波蘭首都華沙附近,華沙即將陷落,但波蘭軍隊在華沙戰役中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決定性的勝利,蘇俄軍隊節節敗退,只能向波蘭求和。雙方簽訂和約劃分了二戰前的波蘇邊界。
1979年-1989年蘇阿戰爭
蘇聯原本預計三個月內可以結束戰爭,最後卻持續了9年1個月22日,紅色帝國深陷戰爭泥潭,是蘇聯由盛轉衰以至於解體的原因之一。
1994年-1996年第一次車臣戰爭
面對車臣的獨立運動,獨立後的俄羅斯決定出兵車臣,戰爭持續了近兩年時間,在國內的壓力之下,葉利欽同車臣簽署停火協議。第一次車臣戰爭以俄羅斯慘敗而告終,俄軍死亡人數為3826人,傷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