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到底經歷了什麼,才成為中華幾千年來的第一關
在中國山西省以北二十公里處的雁門山關上,有著這樣一個牌匾,上面寫著這樣幾個大字“中華第一關”,我們普遍把它稱之為雁門關。它位於陝西省內的兩個縣的中間部位,一直以來都是古代兵家最需要攻佔的地方,同時也是最難攻克的要塞之一,而且在雁門關的地方有長城經過,這是明朝萬曆年間重新修復建築的一段長城,被稱之為雁門關長城,全長有五千多米,而且還設定有烽火臺等軍事設施,只是年歲已久,再加上防護不到位,現在已經顯得有些破舊不堪。雁門關之所以被稱之為中華幾千年來的第一關,主要還是因為在雁門關這個地方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著名歷史事件,還有許許多多的戰爭與它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古雁門關與明雁門關
現在我們所認為的這個雁門關其實是古雁門關加明雁門關組成的,根據《唐志》記載:“西陘,關名也,在雁門山上,東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所以古雁門關其實是鐵裹門,並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這個雁門關,在這這個雁門關分為東西兩個門,範圍極其廣泛,而古雁門關是由關城和古官道組成,冠城食用油人工鑿成的一個V字形關隘,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外敵入侵,並且在此建立的烽火臺等軍事設施,而古官道則是供百姓以及官兵行駛的一條大道,全長三十里。《呂氏春秋·有形》篇曾記載過:“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其中的勾注指的就是雁門關,這裡彰顯雁門關在軍事上的重要性。
人人都說雁門關是以“險”著稱的,並且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而雁門關的鮮主要在明雁門關上,明雁門關是由天險門和雁門關長城等地方組成。而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雁門關長城是秦朝修建之後,在明朝時期又進行修復建築才形成。根據《唐書·地理志》記載:“雁門關有東陘關、西陘關。”天險門是在明代的時候建立的,而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雁樓則是在1989年的時候進行復建,原來存在的雁樓已經在1939年的時候被毀掉了。據記載,天險門為關城南側之門,是關南第一道城門,石基磚券,高12.5米。牆垣設垛口,門洞板1道,青石板鋪路。天險門上建有雁樓,坐西朝東,面闊5間,進深4間,四周有走廊。
雁門關的歷史名事
戰國末期的趙國良將李牧曾經就駐守在雁門關,而且也是他多次對抗雁門關外的匈奴外敵,才保證了趙國的安危,當時的趙國不僅面臨著其他國家的虎視眈眈,還有逐漸強大的匈奴在望著它,而李牧解決的就是外患。根據《史記》記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及“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簷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發生在這位趙國良將身上的所有抗敵事件都在雁門關,他甚至憑藉自己的力量嚇退匈奴,在此之後的十幾年,匈奴都不敢靠近趙國的邊境,但非常可惜的是他後來被離間之計害死,而他的死亡也加速了趙國的滅亡。他雖已死亡,但抗敵的英明卻一直流傳到了現在,直到現在代縣境內還有李牧祠,而且是三處,其中一處就在明雁門關的鎮邊寺裡。
在歷史上,西漢應該算是和匈奴斗的比較凶的一個時期,所以西漢時期的統治者十分重視雁門關的軍事建設。漢景帝曾經在那裡建造了陰館城,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而天險就是漢武帝派萬人鑿築而成。而白登之圍就發生在雁門關附近,漢高祖劉邦剛稱帝幾年的時候,匈奴的單于就率領著40萬大軍南下迅速的攻佔了幾座城池,馬上就要打到咸陽城,這個時候的劉邦親自率領著兵馬把匈奴趕到了雁門關外。
但是因為匈奴在雁門關外團團圍住並頻頻示威,劉邦竟然因此盛怒,並且不聽勸阻的執意殺出雁門關外追擊匈奴,結果就在雁門關外不遠處的白登山上被圍困住了。雖說最後有驚無險的逃了出來,但從此以後,漢朝的人就開始了和親的政策,不再輕易的對匈奴出手。《前漢紀》記載:七年冬十月。上自徵太原匈奴。冒頓單于拒漢。漢使者窺匈奴者十輩。皆曰易擊。上使婁敬往。還曰。匈奴見羸弱。似有伏兵。不可擊。上怒曰。齊虜妄言阻吾軍。械繫之。上至平城。匈奴果圍上於白登七日。用陳平謀。說匈奴閼氏夫人。得開圍一角。上乃遁出。除此之外,漢代時期昭君出塞的路線也是從雁門關這裡經過,許多作品描寫的傳出女子哭泣聲音的地方就是指的雁門關。
雁門關之所以被稱為一個險地,除了它屬於易守難攻的地勢以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它是中原和塞外的分界線,再加上這個地區常年嚴寒並伴隨著大風天氣,所以一旦發生戰爭就是損失慘重的大戰,而且在這個地方發生的戰爭,一般情況下都是外族與漢族之間的戰爭。據有關資料統計,在雁門關這個地方從古至今發生過的大大小小的戰爭,總共大約有一千七百多個。在這個地方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時間和歷史戰爭了,即使是在和平年代的現在它也是著名的5A景區之一,每年都有很多人去那裡參觀遊玩,感受它那裡留下來的歷史痕跡和氣息。雁門關之名據說是取自大雁飛過的含義,這裡除了歷史意義,也是大雁南的必經之地,有人認為這個名字名副其實,但也有人說,這個名字取自地形,但具體原因已然無從考證。雁門關也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關,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的中華第一關的稱呼自然也名不虛傳。
參考文獻
《唐志》
《代縣雁門關》
《天險門及雁樓》
《雁門關大記事》
《呂氏春秋》
《史記》
《前漢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