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隨著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熱播,讓熒屏前的觀眾們認識了那幽默風趣,有點駝背的劉墉,他智鬥和珅、調侃乾隆的片段深入人心。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和電視劇裡有著很大的不同,劉墉背後的整個諸城劉氏家族,你又知道多少呢?一提到劉墉家族,大家瞭解比較多的是劉墉父親劉統勳,電視劇《天下糧倉》就是說的劉統勳的故事,大家對其他劉墉家族成員瞭解比較少。下面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清代時期被稱為一流仕宦世家的諸城劉氏家族。
任何一個世家大族在開創之初,都會經歷一個非常艱難困苦的創業階段,諸城劉氏家族也不例外。諸城劉氏家族始於明朝中期,據《東武劉氏族譜》載:始祖劉福,自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由江南碭山縣大劉莊遷於山東青州府諸城縣北鄉之逄哥莊。葬於逄哥莊南塋。子:恆。劉福為諸城劉氏一世祖,劉恆為二世。劉氏家族頭幾代以務農為生,六世劉必顯在明天啟四年(1624年)考中舉人,為家族在清代科舉連第打下基礎。
進入清朝後,諸城劉氏首先由六世劉必顯於順治九年(1652年)考中進士,不久後劉必顯的幼弟劉必大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考中舉人。從此以後諸城劉氏家族開創了一個家族科舉連捷的奇觀,諸城劉氏在清代共有11個進士、4位翰林、42個舉人(含進士11人)、監生149人(含貢生18人)、癢生59人,共計261個功名。劉氏家族成員藉助這些功名步入仕途,其中八世、九世、十世這三代達到一個頂峰,家族代表人物為劉統勳、劉墉、劉鐶之均官至正一品,分別得諡“文正”、“文清”、“文恭”,祖孫三世一品、三公兩宰相傳為佳話。
諸城劉氏家族在清代政界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和聲望,劉氏家族在清代共有七品以上官員73人,其中3人官至正一品,7人官至二品以上,共有多達411人次(含封贈)的有品官銜,91人次(含封贈)無品官銜。有品官銜有正一品14人次,從一品官銜40人次,正二品8人次,從二品36人次,即諸城劉氏家族僅從二品以上的官衍就多達98人次。無品官銜含金量比起有品官銜毫不遜色,這其中便有清代權力最大的軍機大臣,人望甚高的上書房總師傅、四庫全書館總裁、副總裁、三通館總裁、國史館正總裁、會典館正總裁、玉牒館副總裁、經筵講官等職務。任萬矚目的科舉考試官共計25人次,另外擔任提督學政11人次。而皇帝離京時,只有社稷重臣才能擔當的“留京辦事大臣”,劉統勳、劉墉父子均曾擔任過,劉統勳甚至多次擔任此項職務。
諸城劉氏興起於清初,到清朝中期達到全盛,科舉連捷,高官頻出,被公推為諸城望族之冠,清代山東世家之翹楚。劉統勳、劉墉父子先後入相,且都為賢相,劉統勳更是被稱為百餘年名臣第一,這在清代山東各世家中絕無僅有的,放眼整個清代歷史,也只有安徽六尺巷的張英、張廷玉父子可以與之媲美。
世家望族在古代是一個地域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對古代社會的發展變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凡成成為世家的家族,都有一套提高鞏固家族文化水平、政治地位的觀念和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家訓”。諸城劉氏家族的家訓,總結有以下幾點:清廉愛民,循良為吏;積德行善,宅心仁厚;刻苦向學,科舉為重;虛心抑已,謀事深遠;父嚴母慈,兄友弟恭;考悌為本,意在睦宗;識才愛才,推賢黜佞;遠離浮華,崇惇尚厚。
正因為什麼有良好的家風、家訓,劉氏家族在清代人才倍出、科舉連捷,這個家族有史可查的200多人做過官,其七品以上官員73人。一個家族官員多和官位高,並不是稀奇可貴之事,諸城劉氏家族200多人當官,秉持家風、清廉自恃,卻沒出過一個貪官,這是在眾多世家大族不多見的現象,這也是山東諸城劉氏家族成為一流世家之根本。
諸城劉氏龐大的家族勢力和優良的家風,是劉墉得以和乾隆寵臣和珅集團保持距離和鬥爭的資本。正史和民間野史對於劉墉與和珅的關係有兩種不同關點,有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劉墉與和珅的鬥爭。第一件事是乾隆退位時的傳位不傳寶,滿朝文武大臣對此事沒有一個敢挺身爭辯的,嘉慶登基的緊要時刻是劉墉獨自進宮與乾隆皇帝爭辯,力爭半日才從乾隆手上拿到大寶,嘉慶皇帝才名正言順的登上皇帝之位。第二件事為,嘉慶皇帝決定解決和珅集團,嘉慶皇帝找的第一個大臣是誰?不是王傑、董誥、紀曉嵐、朱珪等人,而是劉墉,這說明在緊要的危機關頭,嘉慶皇帝心目中,劉墉是最忠誠、最可靠、最有威望和勢力的大臣。放眼整個朝堂只有劉墉才是跟和珅鬥爭最堅決,也是最得力的大臣,劉墉雖非軍機大臣,在這個特殊時期卻比軍機大臣更值得皇帝依靠信賴,劉墉比軍機大臣參入更多機密,劉墉在查抄和解決和珅黨羽事件中發揮無可替代的主導作用。所以當時劉墉是非首輔大臣的首輔大臣,堪稱“真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