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美國時間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發生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講,宣佈對日本宣戰。

  三天之後,以軸心國一方為首的德國,在12月11日向美國宣戰,美國也不甘示弱的對德宣戰。原本置身事外的美國,正式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也就是在這一天,作為軸心國集團成員的德國、日本和義大利在柏林召開了一場秘密會議。這群野心家聚集的目的,就是在確定瓜分世界前,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避免戰勝同盟國後,由於利益牽扯而引發新一輪的矛盾,還有制定新的作戰任務和目標。

  此時的軸心國強盜們信心十足,戰場上的節節勝利,更是讓他們相信不久的將來,軸心國的旗幟會插滿世界上的每個角落。

德國的主戰場處於歐洲,日本的主戰場在亞洲,至於德國的小弟加豬隊友義大利,則可以忽略不計。三方在熱烈又氣氛友好的討論中,德日雙方初步協商,決定以北起鄂畢河北極河口,南畢印度拉傑果德,穿過西伯利亞平原,帕米爾高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印度中部和南部地區)的東經70度線劃分;70度以西則劃入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勢力範圍,70度以東則是日本的勢力範圍。

具體的說,就是西半球全部都在德國的控制中,這些國家和地區或者是成為德國的領土、殖民地,太遠不方便德國控制的國家,還將扶植本土傀儡政權代替德國進行管理。

  而東半球,除西亞地區外的全部地區,包括亞洲和大洋洲,還有太平洋美洲部分地區島嶼,都劃分給日本控制。

  也許是覺得在德國和日本之間,自己的實力是最墊底的存在,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里尼,怕兩個強國瓜分世界後,自己得不到那一份應得的,或是怕他們出爾反爾,要求繼續具體劃分。

德國方面也對東經70度的劃分有所異議,由於這條分割線經過的地區地形相對複雜,天然礦產資源分佈極度不均勻,存在著分配不均的嫌疑。

  於是三個強盜國家又商討了近一個月,才重新具體的劃分出新世界的格局。德國作為軸心國之首,自然控制歐洲大部分地區和土地,包括位於西亞的伊朗和中亞地帶的阿富汗,以及南非的大片法國殖民地。

而日本則是控制包括整個中國大陸在內的東亞地區,以及太平洋地區;義大利則分到了中東和北非地區大部分地區,如突尼西亞、利比亞、蘇丹、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最後三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軍隊形成合圍,會師在印度或者是伊朗高原,然後一同發動對蘇聯的攻勢。

  只是原來的東經70度分割線,被修改為沿伊朗東部向北方延伸,經過阿富汗北部、中國西部地區、外蒙古西部邊境線以及葉尼塞河,一直延伸到北冰洋為止。德國認為合理劃分的依據,首先就是考慮到散落資源的集中分配合理性;其次,竟然是提防自己的盟友日本。

  德國佔據了分割線附近的有利地形,防止將來稱霸西半球后,日本會對自己展開攻擊。兩個各自心懷鬼胎的獨裁國家,還沒有獲得最終勝利就已經開始互相算計,說明這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由於戰線拉的太長,希特勒認為他的軍隊對美洲鞭長莫及,因此向美洲進攻的計劃未能實施。對新世界的格局重新規劃後,這個會議才真正的結束。

  二戰到達中期時,歐洲地區已經大部分都淪陷,成為德國的佔領區。隨著隆美爾的沙漠裝甲兵團,在埃及“阿拉曼戰役”中敗在蒙哥馬利手上,讓希特勒進入中東獲得石油資源的夢想落空了,否則,二戰的走勢實難預料。

日本軍隊雖然也佔領了東南亞地區,但也止步於此,隨著同盟國反法西斯戰爭的升級,希特勒放棄了佔領隔著英吉利海峽英國的想法,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轉頭用老伎倆“閃電戰”突襲蘇聯,決心靠德國單獨的力量,短時間內拿下蘇聯。

  但是他低估了蘇聯西伯利亞地區的嚴酷天氣,希特勒急功近利的策略,將德國大部分的兵力,總數近1200萬的德國士兵都投入了東線戰場。

德國的戰略計劃並不想佔領整個蘇聯,只是想先佔領部分蘇聯領土,然後和已經佔領中東地區的德軍匯合,達到預期中的戰略構想,然後吞併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中東國家,最後逼近印度邊境。

  在對蘇聯的戰爭中,希特勒也有自己獨特的戰略,從烏克蘭南侵高加索地區,不僅可以將石油能源掌握在自己手上,還可以切斷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援助,德國軍隊深入中亞腹地,和佔領印度的日本軍隊會師。

在德、意、日三國締結盟約時,日軍大本營也是採取這樣的戰略任務,德國從北非和高加索地區向中東進軍,日本則從緬甸轉而攻擊印度,雙方會師印度洋。

  但三個國家的軍事能力必竟有限,他們要面對的是全世界。由於戰爭資源的限制,德國四面出擊,日本雙線出擊,義大利又幫不上什麼忙,軸心國戰線無限拉長,兵員和硬體的嚴重不足,在消耗戰中處於不利的位置,讓雙方的會師變得遙遙無期。

到了二戰後期,希特勒又想和軸心國夥伴日本,利用中國東北的“偽滿洲國”為根據地,北上牽制蘇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兵力,和日本一起對蘇聯進行夾擊包圍,讓蘇聯兩邊都不能兼顧,從而達到兼併的目的。

但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戰役”中,對蘇聯試探性進攻中的慘敗,使其明白和蘇聯的機械化兵團實力相差太過懸殊,對蘇聯的軍事實力無比畏懼的日本,將擴張之路改向東南亞地區,開闢了新的戰場並掠奪資源。

  日本對德國入侵蘇聯時,想幫忙卻有心無力,何況日本大部分的陸軍都被拖在中國戰場。當日本用“珍珠港事件”挑釁美國,自己的太平洋聯合艦隊被美軍海軍死死牽制在太平洋地區,日本帝國主義更是舉步維艱。

德國知道日本無法幫上自己,只能硬著頭皮吞下了自釀的苦酒,不停地攻佔蘇聯,但由於後方補給不夠充足,希特勒已經“日暮西山”,軍隊無法再發揮出“閃電戰”的長處,在西伯利亞的泥濘中掙扎,最終德國和日本都深陷在自己挖下的坑裡。

  直到二戰軸心國慘敗,同盟國獲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軸心國連他們最初在柏林制定的瓜分計劃一半任務都沒能完成。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期間,沒有形成真正的有效盟友配合,在戰略和目標上也是各自為戰,為他們的覆滅提早埋下了預示,因為二戰同盟國的實力也是非常之強,雖然二戰初期同盟國處於不利的位置,但經過戰爭中後期的戰火洗禮,他們也適應了軸心國的戰爭節奏並給予痛擊。

  也可以說,美蘇英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後期強大,都是被德國和日本逼出來的。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靖康之難時,連皇帝都沒發言權,為何皇后的請求卻被金人爽快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