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6時20分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錢偉長以98歲高齡在上海逝世。作為中國力學之父的錢偉長曾與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一同被毛主席和周總理合稱為“三錢”。“三錢”是中國科學界的傑出人物,也是世界頂尖的科學大家。在新中國的科學事業發展征程上三錢有著極為突出的貢獻,而“三錢精神”在21世紀仍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一筆寶貴遺產。
新中國三位頂級科學家都姓錢,那麼三人之間是不是有點關係呢?事實上三錢之間還真有一點血緣關係:三錢都出自吳越錢氏家族。《百家姓》中“趙錢孫李”的“錢”指的就是吳越錢氏。三錢儘管都出自吳越錢氏,但卻出自不同的分支:錢學森是臨安分支,錢三強是吳興分支,錢偉長是無錫分支。這也就是說三人的祖上早就各自分家,而出自不同支派的三人在早年其實是互不認識的。
這樣三個看起來彼此毫不相關的人卻有著共同的始祖。吳越錢氏的始祖錢鏐本來是唐朝末年杭州的一個私鹽販子。公元875年左右錢鏐投入地方武裝董昌部下。自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至光啟二年(公元886年)錢鏐憑藉出色的軍事才能幫助董昌以一州之力打敗了擁有浙東七州的軍閥劉漢宏。此戰之後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紹興)自稱浙東軍府事,任命錢鏐為杭州刺史。
從此有了自己地盤的錢鏐開始參與江浙地區的群雄逐鹿:錢鏐成為杭州刺史以後接連佔據了潤州、常州、蘇州等地。隨著錢鏐的實力日漸壯大使他與昔日的主公董昌之間形成了對峙局面:目光短淺而又狂妄自大的董昌竟以越州區區彈丸之地稱帝,錢鏐隨即打著遵奉李唐朝廷的旗號打敗了董昌。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朝廷冊封錢鏐為鎮海、威寧兩軍節度使。朱溫篡唐後冊封錢鏐為吳越王。
自立國之日起吳越國曆代君主無不時刻以民生為重。錢鏐曾修築錢塘江沿岸捍海石塘——用木樁把裝滿石塊的巨大石籠固定在江邊,從而形成堅固的海堤,保護了江邊農田不再受潮水侵蝕。然而當時有術士聲稱這一工程對王宮的風水氣運會有不利影響,可錢鏐卻認為:只有千秋萬代的百姓,從沒見過千秋萬代的朝廷,只要對民生有利就不該顧忌虛幻的風水之說。
錢鏐臨終前給子孫留下了“心存忠孝,愛兵恤民,勤儉為本,忠厚傳家”等十條遺囑家訓。這些世代相傳的家訓和遺囑在後來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一直激勵著錢氏後人。公元978年吳越國末代之君錢俶前往汴梁朝見宋太宗趙光義,事實上此時他已心知肚明宋王朝已削平除吳越之外的所有南方割據政權,那麼毫無疑問的是接下來宋朝是一定不會放過吳越的。
錢俶在宋朝的壓力面前沒選擇為捍衛錢氏一姓之江山而負隅頑抗,而是主動將吳越國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五十餘萬戶人口造冊奉送給宋太宗趙光義,就這樣宋朝不費一兵一卒就兵不血刃削平了當時南方最後一個割據政權,江南地區也由此得以保持繁榮穩定的局面。權力之手握緊容易鬆開難。登上歷史舞臺的政治家需要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膽識,然而退出歷史舞臺時所需要的勇氣和膽識其實並不亞於上臺之時。
錢俶不以一家一姓之江山為念,而以天下萬民的生計為重,使江南地區免遭生靈塗炭,讓百姓們能夠平安地生活下去。正因為錢氏家族在立國江南的七十年間始終以民生為重,以致於多年後江南百姓仍無不懷念錢氏家族治理的時期。吳越錢氏這種以天下為己任而不計個人得失的家風對錢氏後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錢學森能毅然放棄在海外優越的生活和研究環境未嘗不與他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關。
《百家姓》中“趙”排第一位是因為宋朝皇族姓趙,“錢”排第二是因為當時的百姓感念錢氏為和平統一中國而做出的抉擇。儘管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做“富不過三代”,然而吳越錢氏自唐末五代時期的錢鏐起一直興盛至今:錢其琛、錢正英、錢學森、錢偉長、錢玄同、錢三強、錢基博、錢鍾書、錢復、錢穆、錢遜······這一個個名字的背後所折射的是吳越錢氏的輝煌。
作為吳越錢氏始祖的錢鏐終其一生不過割據一方。錢鏐要論歷史知名度自然比不得秦皇漢武這種大一統王朝的君主,然而中國歷史上那麼多王朝的後裔在時過境遷之後泯然眾人,可唯獨吳越錢氏卻能奇蹟般代代興旺不絕。如果一個家族出現一兩個大人物可能是偶然,如果一個家族代代興旺就必然有其內在原因。如今錢鏐的後人已遍佈世界五大洲。在50多個國家中有100多名錢氏後人都是科學院的院士。
吳越錢氏不僅家族內部人才輩出,與之結親的家族似乎也具備類似的特點。錢學森妻子的家族以及妻子的表親們也都不是等閒之輩:錢學森的夫人蔣英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蔣英的父親蔣百里所著《軍事常識》是中國近代軍事理論的開山之作,《國防論》則被公認為中國近代國防理論奠基之作。蔣英的表哥是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蔣英的表弟是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所以說起來金庸還得管錢學森叫姐夫。
錢學森本人是科學家、夫人是音樂家、岳父是軍事家、兩位老表是文學家。這一家子居然能同時涵蓋科學、音樂、軍事、文學等各領域的大師級人物,這恐怕也和他們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關。錢學森曾說過:“我幼年的第一位啟蒙老師是我父親”。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所營造的家庭文化氛圍與求實精神對幼年錢學森的成長至關重要。由此可見家風的傳承對一個家族的興旺發達是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