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
公元前141年春,漢景帝病逝,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武帝從公元前150年被立為太子。在做太子的9年中,他聰穎過人,深得其父漢景帝的寵愛。他一方面幫助景帝處理政務;另一方面博覽群書,並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進行了廣泛的涉獵,為他登上帝王的寶座夯實了基礎。
公元前140年,才即位一年的漢武帝便做出了對各方舉薦的賢才進行考試的舉動,親自命題為“治國之道”,並從眾多學子中發現了頗具治國之才的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以儒家的學說作為治理國家的思想準則,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採納了這一建議,從此儒家思想在西漢盛行,而且這一施政準則對後來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帝王都把儒家思想奉為統治思想,長達2000年之久。
武帝即位之前,其祖母竇太后崇信“黃老學說”(黃老學派的代表作是《老子》,學說的核心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極力主張清心寡慾,無為而治。但漢武帝劉徹是個雄心勃勃的皇帝,他不安於守業,立志要做一位能開疆拓土,威加海內,恩澤四方的一代帝王。不過,這與祖母竇太后崇尚“黃老學說”的思想卻格格不入。
由於武帝即位不久,便四處蒐羅人才,並流露出一改“黃老學說”的端倪,使他的竇太后大為不滿,進而加緊了對朝政的控制。她還提醒武帝,朝中之事,無論大小,都要向她稟明。武帝知道,自己的所為已被竇太后所掌握,為了不加深矛盾,他讓董仲舒去做江都相,任竇嬰為相、田蚡為太尉,封趙綰為御使大夫。
由於好“黃老學說”的竇太后處處作梗,使武帝罷黜百家的策略無法實施,加之鼓吹儒學的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被竇太后下獄,繼而自殺,還罷免了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使儒家勢力遭受了一次毀滅性打擊。武帝眼睜睜地看著身邊的大臣遭到貶斥和殺戮,心裡隱隱作痛,卻又無計可施。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竇太后死,漢武帝開始獨立處理政事,他先後把竇太后安排的丞相和御使大夫等相繼罷免,起用了喜好儒術的田蚡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刑名、百家之言等於官學之外,並且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這樣一來,學習儒家的經書便成了做官的主要途徑。而領先儒家學術做了官的人,自然會按董仲舒的那一套理論,來幫助武帝治理天下,用儒家的學說教育後代。因而從那時起,中央集權的思想成了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的學說幾乎完全統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整個思想文化領域,這就是武帝時期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獨尊儒術以後,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發展,成為此後2000年間統治人民的封建正統思想。這種情況對於學術文化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但在封建社會的條件下,則有利於專制制度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