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導語:

1904年,日俄為了爭奪在中國東北的權益,爆發了日俄戰爭,日本最終獲得“南滿”地區的利益,鼓舞了日本的侵略行徑,為了繼續推行“北進”戰略,日本在中國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後,便將中國東北作為推行“北進”戰略的基地,為此對遠東進行了軍事和經濟方面的建設。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使日蘇之間存在爆發直接衝突的可能,於是蘇聯也加強了遠東的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建設,因此可以說,“九一八”事變是日蘇關係上一個轉折點。

隨著戰爭的擴大日蘇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華北事變,使中國華北成為日本進一步侵略擴張的基地,日本加快了“北進”戰略的步伐,中國東北作為日本“北進”戰略的基地,在這一時期經濟和軍事建設得到了加強。蘇聯感受到了來自東西兩線的戰爭威脅,也加強了遠東的經濟和軍事建設。

一、日本和蘇聯在遠東的建設

1、日本對中國東北的蠶食

日俄戰後,中國東北南部變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日本為了維護和擴大既得利益,相繼建立了相應的殖民統治機構。日本在金州設立殖民統治機構遼東守備軍司令部及軍政署,由參謀總長神尾光臣任軍政長官,對金州及其他佔領地實施軍政統治。

日本國及滿洲國確認對於締約國一方的領土及治安一切威脅,為消除威脅需要日本國軍隊,應駐紮於滿洲國內。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駐軍權和永久佔領權,這樣就使中國東北完全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也為日後日蘇邊境衝突埋下了種子。

日本動用武力將東北從中國分離出來,成立傀儡國家“滿洲國”,提出了利用東北資源培育軍需產業的方案,軍事上是要把東北作為“北進”戰略的基地。

從充實對蘇備戰的“北進”戰略這一角度出發,要時刻增強“滿洲國”的經濟實力。日本建立“滿洲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重振自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一直處於低迷狀態的日本經濟和鞏固“滿洲國”作為“北進”戰略基地的地位。

隨著日本對滿”投資額的增加,來自日本的進口量增加,“滿洲國”實現了由出超向入超的轉換。另一方面,以“滿洲國”初期的經濟“開發”高潮為契機,苦於長期蕭條的日本國內經濟轉入了經濟復甦,這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見的。

2、蘇聯遠東建設

為了加強遠東軍事力量蘇聯發出新設特別遠東軍的命令,新設特別遠東軍的目的在於監視敵人和打消敵人進攻蘇聯的企圖。這裡的敵人指的就是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變後,蘇聯開始增強特別是遠東軍的力量。

蘇聯下令編成遠東海軍,在這之前,蘇聯在遠東的海軍力量僅僅是阿穆爾小艦隊,遠東海面上的軍艦是從現有波羅的海、黑海、亞速海的海軍中抽調大量官兵和軍艦,因此日本不清楚蘇聯在遠東的人員和艦隊的數量。

遠東海軍的任務是保衛蘇聯遠東海岸線和保護太平洋方面的蘇聯權益,遠東海軍直接隸屬於莫斯科陸海軍人民委員部,與特別遠東軍是平行關係。

在滿蘇邊境構築碉堡陣地。設有碉堡陣地的地帶交由國家警備隊負責維護治安,警備隊隸屬於國家政治保安總局。日本在這一時期加強了“滿”蘇邊境的軍事建設和經濟建設,對於日本方面的這一動向,蘇聯敏感地作出了反應,立即開始著手加強遠東地區的經濟建設。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佔了中國東北,將“滿洲”作為實施“北進”戰略的基地,日本對“滿洲”的建設集中在經濟方面,透過加強滿洲的經濟實力來充實“北進”戰略;蘇聯遠東的軍事實力和經濟狀況是很難抵擋日軍的軍事進攻,面對著來自東線的威脅,在這一時期同樣也加強了遠東的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日益完善蘇聯遠東防衛體系。

二、蘇聯、日本在遠東的軍事武器、基建配備

1、日本在遠東兵力與蘇聯略有差距

在當時的日蘇遠東兵力對比中,日本處於劣勢。日本關東軍部在給參謀次長杉山元的建議中,指出蘇聯在遠東的兵力增加以及西伯利亞鐵路能力的提高,應該增加在滿的兵力,調整軍備。

在1939年末,蘇聯在遠東的師團有30個,飛機2500架,日本師團11個,飛機560架。遠東蘇軍的步兵師數量大約是日軍師團數的三倍,飛機大約是四倍,坦克已達到五倍半的優勢。蘇聯在遠東的總兵力達到二十四萬人。

當日本正在尋求國際盟友的時候,蘇聯也將日本視作來自東面的威脅,《日德防共協定》簽訂後,蘇聯感到可能受到東西兩面進攻,儘管日德極力解釋防共協定並不針對蘇聯,但蘇聯對日本的態度變得強硬起來。

滿蘇、滿蒙邊境糾紛不斷,日本兵經常被蘇聯士兵打傷打死。關東軍認為糾紛不斷地發生的原因是“國境線”不明,主張劃定具體邊境線,對此,蘇方認為“國境線”早在清政府統治時期就在締結的各項條約及附圖中確定下來,因此予以拒絕。

2、蘇聯在遠東的基建後勤

蘇聯方面認為,人口稀少會增加維持較多的常備兵力以及在戰時實行軍事動員的困難,於是,蘇聯開始釆取向遠東地區引進移民,鼓勵復員軍人在遠東定居,以及開展愛達格洛娃運動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困難。

第二個弱點是經濟自給能力低下,由於糧食、鐵、石油的產量少,不能滿足遠東居民的需要,需要透過西伯利亞鐵路運輸進來,於是蘇聯決定建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

《日德防共協定》簽訂後,蘇聯更加感受到了來自東西兩線的威脅,因此這一時期的遠東作用更加凸顯出來,蘇聯必須重視遠東的建設,然而,蘇聯的外交重心在歐洲,對於來自東線的威脅,蘇聯只能釆取制日的外交方針,在這種外交方針的指導下,蘇聯對於遠東的建設集中表現在遠東經濟自給能力的提高,更多是處於自衛的目的。

三、蘇聯和日本在遠東的戰略

1、遠東軍備的差距日本不敢輕易進攻蘇聯

日本獨霸東北之後,並沒有像西方所希望的那樣進攻蘇聯,而是擴大了侵華戰爭,蘇聯對日本侵略行徑釆取“不干涉”政策,同時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在遠東地區不斷增加軍事實力,特別是蘇聯把百餘架型重型轟炸機部署在海參崴。

日本《中央公論》發表了署名片閃少佐的文章,指出該飛機如果轟炸日本大城市,造成的火災可以超過年東京大地震的十倍。日蘇在遠東實力差距不斷擴大,使日本感到蘇聯對自己已經構成了威脅,日本不敢輕易發動對蘇聯的進攻。

日本侵略目的是佔領中國,卻擔心蘇聯干涉,共產國際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會議號召建立更加廣泛的統一戰線,共同反對法西斯,這使得日本更加忌憚蘇聯。

為了牽制蘇聯這一目標,“滿洲國”和日本必須在國防上得到鞏固,這是為了能夠在開戰初期對蘇聯遠東軍予以一擊。

由此可以看出,此時日本基本國策中提到了針對蘇聯的“北進”戰略,日本清楚地認識到僅靠自己的力量去實施“北進”戰略存在困難,因此日本試圖在國際上尋找政治盟友。希特勒上臺後,使日本這種想法成為了可能。

隨著中日戰爭不斷擴大,並向持久戰爭方向發展,日本不得不尋求對策以加強在華的戰略地位,日本釆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謀求在日德防共協定的基礎之上締結三國軍事同盟,意在牽制蘇聯可能會採取的軍事行動,並阻止德國繼續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達到孤立中國的目的,進而早日結束戰爭,德國則希望透過日本牽制蘇聯。

2、蘇聯在遠東的戰略

二戰爆發後,蘇聯就面臨著東西兩線作戰的威脅,即使在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成為了蘇聯事實上的敵人,日本仍是一個伺機北進的潛在對手,蘇聯政府長期奉行避免兩線作戰的戰略方針,因此蘇聯對華政策的核心便是支援中國的抗日統一戰線,讓中國拖住日本,以阻止日軍北上進攻蘇聯。

結語:

二戰期間,日蘇兩國沒有爆發戰爭的重要因素是蘇聯對日本釆取緩和的外交方針,這種外交方針對於防止日蘇矛盾激化和日蘇關係惡化有明顯作用。

當然,這種外交之所以能夠取得成效,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蘇聯進行了五年計劃,使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同時蘇聯遠東實力也得到了增強,而日本戰略方針不得不由“北進”轉向“北守南攻”。

其次,日本與德國之間也存在一些矛盾,日本一直想實施“北進”戰略,但僅憑自身實力是不夠的,因此,希望德國配合自己一起進攻蘇聯,而德國希望日本能夠在東線配合自己,這種矛盾又正好被蘇聯巧妙的利用來調整日蘇關係,使得日蘇之間關係冷淡,不乏日本北進的危險跡象,但日蘇之間畢竟沒有發生戰爭,這實際上是蘇聯成功推行對日緩和方針的一個重要結果。

參考文獻:

《滿洲國關係條約集》

《關於加強日德及日意樞軸方案》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隋唐英雄,錦衣太保張公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