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歡樂過新年,煙花燦九天;金龍騰玉宇,六出好耘田”。春節,最早被稱為過年,起源於殷商時期年末祭祀,用於慶祝豐收以及對來年的期許,後來就一直被延續到今天,象徵著“團圓”和“歡聚”,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節日。

清朝,是距離現代時間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那麼,他們是怎樣過春節的,是否和影視劇裡描述的那樣呢?一起來看清朝人民是怎樣玩轉春節的吧!

臘月初一,皇帝寫“福”送給臣子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福祿壽喜財”五福,其中,“福”字尤其受人喜愛,不僅被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在清朝的皇宮裡也備受天家的青睞。從康熙皇帝開始,一直到乾隆,每年的臘月初一,皇帝親自開筆書寫“福”字,大臣們排隊跪在御案前,皇帝寫好一個,就賜給面前的大臣一個,作為過年的“紅包”。當然,這樣的好事也不是每一個大臣都能享有的,必須是內廷王宮大臣才能夠被賜“福”。

這些“福”字,多以絲絹為材料,丹砂為底色,繪有金雲龍紋,相當珍貴。臣子們領到了福字,各個都滿心歡喜地回家,隆重地張貼供奉。

除夕夜,皇家別樣的午夜飯

過年最開心的一件事,就是除夕夜全家聚在一起吃午夜飯了,這一點,對於清朝的皇帝來說也不例外。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皇帝和太后、皇后以及後宮嬪妃一起用膳的情景。其實,這是不嚴謹的,因為真正的歷史上,只有過年和重大的節日,才特許後宮嬪妃們陪膳。

除夕這一天,早上,皇帝與皇后、嬪妃們在重華宮一起吃早飯;中午,配備有冷盤和點心;下午4點,午夜飯就開始了,地點一般選擇保和殿或者乾清宮,皇帝自己一張桌子,餘者是太后、皇后以及各宮嬪妃分別依次坐下。

一切準備就緒以後,隨著一聲鼓樂聲,午夜飯開始。太監們先給皇帝進湯膳,接著,給嬪妃們送湯。湯品用過以後,奏樂停止,開始轉宴。轉宴,就是將宴席上的各類膳食,從皇帝面前開始,在陪桌上轉一遍,意為全員享用。轉宴以後,開始擺酒宴,酒宴後進果茶,然後嬪妃起座,皇帝離宴,祝頌之樂奏起,午夜飯結束。

Em,還沒有講完,午夜飯結束以後,皇帝下令將宴席上的膳菜甚至連盤子都一塊賞給親近的大臣和郡王們,以表恩賜天下,皇恩晃盪。

皇帝元旦開筆

和現在的元旦不一樣,從漢朝開始,人們習慣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旦。每年大年初一的時候,皇帝要早早地到養心殿的冬暖閣舉行元旦開筆儀式。

說到開筆儀式,就是皇帝親自書寫一些吉祥話,比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等,字數不多,大概兩三行,類似於現在的對聯。這些御筆,被保留下來的有很多,相當珍貴。

大年初一,群臣大拜年

大年初一,也就是元旦這一天,文武百官要早早地趕在午門外集合,六七點鐘,群臣進入宮門,按照品級,依次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叩拜以後,皇帝賜茶,群臣飲完茶以後,再次向皇上叩拜,然後依次退下,叩拜結束。

結束以後,群臣們會回到午門外相互拜年,互贈寫吉祥語,以表尊重和祝賀。

老百姓過春節一樣精彩

說完了清朝皇宮裡過節的熱鬧,接下來說一下清朝別的老百姓們是怎樣過春節的。

和現在一樣,老百姓過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二十結束。一到春節,人們就計劃著歸期,開始坐著馬車、走路從外地趕回家,其聲勢浩大不亞於現在的春運。

臘月二十七,人們要到集市上採購年貨,殺雞宰羊,以備過年招待親朋好友。除夕早上,每家每戶要打掃自家院落和室內的衛生,這叫“除舊迎新”。上午,張貼春聯掛燈籠,準備午夜飯,這叫“守歲”。下午,擺上茶和果品供拜祖先,求祖宗保佑一家老小來年平安吉祥,然後點燃鞭炮開啟大門,這叫“開財門”。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吃午夜飯,這叫“團圓飯”。

大年初一開始,人們開始帶著禮品走親訪友,見到孩子們要給壓歲錢,這樣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回看清朝過年的習俗、傳統和當下過年的時候很像,真的是滿滿的年代感。眼下,年關將近,馬上要過年了,而肆虐的疫情又捲土重來,讓很多在外的遊子不能回家。相信困難只是暫時的,熬過了黎明前的黑暗,光明一定屬於我們!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左宗棠系列之三:一場歪打正著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