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最早的茅坑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不過,那時只有“坑”並沒有“茅”。隨著之後時代的發展,古代人對廁所的規劃還是比較合理的,拋除古代科技限制等因素,古代人十分注重廁所的建設。
比如:墨子就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講到:“在守城時,城牆上每五十步就要配備一個廁所,讓士兵們在站崗的時候就能夠快速解決內急。”而且,在城市被圍困時,糞車無法正常出城,修建在城牆下的溷就起了作用,全城的人集中來到此處方便。
如此一來,既讓糞便得到統一處理,又有效抑制了瘟疫的滋生。
其實,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開始將廁所修建在豬圈之上,這樣可以將人的排洩物與豬的排洩物一起處理,十分省事。而不養豬的人家,則會在空地上挖一個非常深的大坑,在上面蓋上板子,從板子上掏空一個大洞,人們可以在上面解決問題。
古代人對於廁所的重視程度很高,可是,幾千年卻始終未解決一個很常見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女廁所”。古代男權思想盛行,女人進入廁所如廁是舉止不當的表現。直至近代,人們思想開放,女廁所這才被修建在了城市之中,解決了女性出門難的問題。
放到現在,如果發生男同志闖入女廁的事,倘若不是這個男同志的視力有問題,那麼,他絕對就是個不折不扣的變態,這種人若是被大夥逮到,必定會被揍個半死。可是,若將時間倒退個八九十年,男人進女廁所方便卻是經常發生的事。
倘若,大家能翻到1931年的各類報紙,你就會明白我的所言非虛。那麼,為什麼民國時期的男同志能大搖大擺的走進女廁所呢?是他們的思想有問題?還是民國男人的視力水平低?
其實都不是,是因為男同志經常會“誤闖”女廁。在民國中期之前,雖然,廁所這一公共設施在城市中普及,但是,所有的廁所均為男廁,這也就導致了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各大城市開始普及女廁後,已經習慣了城市中所有的廁所都是男廁所的男同志還會按照慣例“見廁就進”。
如此這樣,許多尷尬就在這時發生看,而且,是十分的普遍。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前,大街上根本沒有女廁所,那麼,女同志如何解決內急呢?答案是用馬桶,而且,還必須在自己家的臥室之中。對於“馬桶”最先做了詳細文字記載的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辭源》中也對其解釋為“木製的馬桶”。
當時,並沒有像現代這樣遍佈城市的排水系統,所以,民國時期的馬桶也不是我們日常見到的抽水馬桶,而是用木頭或鉛做成的如廁工具,講究人家的馬桶還配備蓋子,不講究人家的馬桶就真的只是一個桶而已。古代民間使用的馬桶就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塗抹。
曾經的老百姓也不會在蓋房子的時候專門蓋一個衛生間,所以,女同志們只能把馬桶擺在自己的房間之中。《紅樓夢》中的蘅蕪苑、瀟湘館是不是聽起來十分高階大氣?其實,這些大戶小姐們的閨房角落都擺著一兩個如廁工具。
由於,這些大家閨秀們身體虛弱,怕臭味薰壞了身體,所以,在方便的時候讓丫鬟從旁伺候,先是點上一炷香稀釋臭味,然後,用一道布簾子遮住避免走光。其實,除了大戶小姐們外,她們的女僕丫鬟基本都是用馬桶解決生理需求的,畢竟,大戶人家有許多規矩,廁所只是建給男性使用的,倘若,女人使用廁所在當時看來則是一件傷風敗俗的事。
倘若,您逛過大觀園,那麼,你就一定知道偌大的府邸中僅有東北角有一間廁所,而大觀園中的女眷和整日混在女人堆中的賈寶玉絕對不會來此處方便。她們在院子裡玩耍得倦了,不想走回房間方便,就隨便找個揹人的假山東或者花叢草叢中方便,結束後,再安排僕人們前往收拾殘局即可。
並且,民國前期的女大學生們,比如:金陵女子大學和全國師範專業的女孩子,她們的宿舍中是沒有廁所的,不論是獨立或者公共的都沒有。她們的如廁工具往往就藏在自己宿舍的床底下,某些家境殷實的小姐們通常會帶著老媽子上學,這些老媽子除了每天要照顧小姐們的飲食起居,還有一項極為關鍵的任務,那就是——倒馬桶。
既然,城市中根本沒有為女同志準備的廁所,馬桶又只能擺在臥室中,若是出遠門該怎麼解決生理問題呢?
答案就是:把馬桶也帶上。民國時期的美女明星陳燕燕,她在拍戲時,汽車上必備兩樣物品:一是化妝品,方便在妝花了的時候隨時補妝。二是馬桶,在外出的時候可以隨時拎著找一個沒人的房間鎖上門方便。
陳燕燕前輩的做法其實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倘若,我們生活在一處交通擁擠經常堵車的城市,在後備箱中準備一個馬桶,那麼,絕對能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