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按照王朝週期論,一個已經傳承了將近三百年的王朝走向滅亡並不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可是,偌大的一個帝國轟然倒塌,一定是支柱出了問題。那麼,明朝臭名昭著的閹黨和東林黨,誰該為明朝的覆滅負責呢?
一、何為閹黨,何為東林
要想知道閹黨和東林黨誰該負主要責任,就得先搞懂何為閹黨,何為東林。
先說閹黨。
閹黨濫觴於成祖、仁宣時期,得勢於天啟年間。毫無疑問,太祖朱元璋對於宦官的認知是很明確的:服侍皇帝日常起居即可,至於政務伸手就殺!
朱元璋在位時宦官不能兼任外廷大臣的文武官銜,品級不得超過四品,也不能穿外廷大臣的冠帶朝服。朱元璋的意圖很明確,明朝不能重蹈前朝的覆滅,宦官只能是奴才,而不能干涉朝政。
曾經有服侍皇帝多年的太監,不小心提了一下政務,朱元璋立刻就把他貶回原籍,可見其忌諱之甚。
朱元璋教出來的朱允炆對於官宦約束更嚴,下詔只要宦官稍有違法,有關部門立刻逮捕,嚴懲不貸。
可是,這種局面自成祖朱棣以後被打破了。朱棣起兵造反時,太監從京城裡溜出來給朱棣傳遞情報,幫助朱棣奪得皇位。朱棣認為宦官們忠於自己,於是他開始重用一批有才幹的宦官,比如讓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再比如設立錦衣衛和廠衛,讓宦官們執掌。自此以後,宦官們逐漸掌握了出使、監軍、刺探等權力。
宣宗年間,朱瞻基又設立了內書院,讓小太監們認字讀書,使得過去都是文盲的太監開始精通文墨,通曉古今。
不過,不論是成祖還是宣宗,都沒有縱容宦官,一旦他們犯法,就會受到嚴懲。宣德年間宦官袁琦只是讓人外出採購物品從中獲利,就被皇帝下令凌遲處死,可見這一時期的宦官權力還很受限。
然而,朱棣可以不聽老爹朱元璋的,後世皇帝自然也就會各行其是。只要宦官不得干涉朝政的禁令一被打破,宦官得勢只是時間問題。
轉折點在於英宗,從英宗以後,宦官權力擴大,大太監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接連登場,把持朝政,形成閹黨集團。
再說東林黨。
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建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人在其中講學,許多士子慕名而來,這就是起初的東林人士。東林書院講學,也議政,來這裡的多是志向清高遠大計程車子和因批評朝政而被貶斥的官吏。由於千絲萬縷的關係,許多朝中的官員也與東林人士遙相應合。所以,東林黨逐漸從一個學術團體轉變為政治派別,他們掌握著輿論的風向,一言一行都對朝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不過在魏忠賢時期的東林黨已經不侷限於東林人士,對於要打擊的物件,閹黨一律稱之為東林黨。就算你是宦官,只要你支援東林人士或者與閹黨立場不一致,那你也是東林黨。
二、閹黨之罪
從王振開始,閹黨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明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點土木堡之變正是王振的宦官集團一手炮製的。從朱元璋到朱瞻基,幾代皇帝的積澱在一場戰役中灰飛煙滅,數萬神機營全軍覆沒。如果沒有于謙保衛京城,可能明朝已亡於瓦剌人之手。
除了軍事上的失敗,閹黨還與朝廷內外臣子相勾結,敗壞朝綱。在政治上,閹黨利用錦衣衛和東廠、西廠打擊異己,許多正直的官員慘死於閹黨手中,致使其餘官員紛紛依附於閹黨。以劉瑾為例,《明史》中詳細記載了他的黨羽,其中包括內閣學士和六部尚書,從京中重臣,到地方官員,閹黨依附者不計其數。
閹黨貪汙腐敗的程度也是令人髮指的。少監李宣從福建審查回來後,獻給劉瑾白銀兩萬兩,然而其黨羽卻說進獻給劉瑾的十不足一,可見他們搜刮之甚。魏忠賢的黨羽崔呈秀大肆貪汙,強取豪奪,不少富戶因此破產,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黨羽尚且如此,更何況魏忠賢本人呢?
閹黨的黨羽們為了向大太監示好,紛紛在各地給魏忠賢等人修建生祠。《明史》記載:“每一祠之費,多者數十萬,少者數萬,剝民財,侵公帑,伐樹木無算。開封之建祠也,至毀民舍二千餘間,創宮殿九楹,儀如帝者。”
為了建生祠,閹黨們不惜盤剝百姓,毀壞民舍,百姓們民不聊生,卻不敢怨聲載道,因為閹黨的成員遍佈各地,校尉、緹騎在大街小巷中巡查,一旦發現對閹黨有任何不敬,就會招來殺生之禍。
閹黨們朋比為奸,結黨營私,擾亂司法,盤剝百姓,把持朝政,導致明朝吏治不斷敗壞,政治黑暗,民生凋敝。其罪,不可言計。
東林之禍
然而,閹黨打擊的東林黨問題也不少。東林黨的立意是好的,針砭時弊,敢於進言,倡導清廉,打擊閹黨,種種主張,皆為天下百姓著想。
可立意是一回事,落實到實處是另外一回事。以顧憲成為代表的東林講學主張求真務實,反對空幻虛無,倡導講實學,辦實事,有實用,求實益。可是到了崇禎時期,東林黨給世人最多的印象就是“空談誤國”,“書生意氣”。
以戰事為例,閹黨魏忠賢選拔了袁崇煥、毛文龍、孫承宗等一大批能臣武將,這其中有許多人是反對閹黨的清流,但魏忠賢還是容忍了他們。反觀東林黨,為了黨同伐異,沒少殘害忠臣良將。
自詡為清流的東林黨,為何會這樣?答案很簡單,立場問題。東林黨表面上為國為民,但實際上他們代表的是江浙富商和地主豪強。東林黨人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還要求取消海外貿易稅,降低礦稅、鹽稅等稅負。
明朝的財政本來就存在嚴重的問題,東林黨一搞,明朝的稅種更加單一。商人不納稅,士紳不納稅,朝廷只能不斷地盤剝百姓。所以,東林黨人的政治主張代表的是地主富商的利益,錢都進了他們自己的腰包,朝廷和百姓反而成了窮鬼。
財稅制度的變化導致農民的負擔進一步加重,加之明末天災不斷,走投無路的農民只能起義,這才造就了李自成等人野火燒不盡的局面。
當然,不論是閹黨,還是東林黨,都是明末時期朝堂上的毒瘤,他們之間黨同伐異,互相傾軋,爭權奪利。
可以說,閹黨和東林黨都對明朝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至於誰的責任更大,這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參考文獻: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