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改革者 一個強國夢
——且看王安石與桂萼的聯姻路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作萬言文《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變法主張。1067年,宋神宗即位,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出現財政赤字,“百年之積,惟存空簿”。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目的是富國強兵。經過變法,財政收入明顯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開支。
桂萼(?~1531年),字子實,號見山,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省餘江縣錦江鎮)人,明朝中期內閣首輔,地理資訊學家。正德六年(1511年),中辛未科進士。嘉靖九年(1530)十月,桂萼進呈《任民考》疏,提出取消照黃冊派定年份輪役的老辦法,改以一省之丁糧供一省之役。時戶部尚書梁材根據桂萼的建議,規定了新的賦役徵法:“合將十甲丁糧總於一裡,各里丁糧總於一州一縣,各州縣丁糧總於一府,各府丁糧總於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內量除優免之數,每糧一石編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斟酌繁簡,通融科派,造定冊籍,行令各府州縣,永為遵行。”根據桂萼的意見頒佈的賦役徵法奠定了“一條鞭法”的基本原則。桂萼在改革方面承續了賦和役合併以及化繁為簡的趨勢,把各種役目併為一項,按丁糧一次編定,俱於秋糧徵收。桂萼的主張比同時代的十段冊等改革完善得多徹底得多,他的改革方略是明代各類賦役改革的總結。
這兩位改革家雖說都是江西人,但時間跨越大約500年,幾乎沒有交集。他們,又是如何走上聯姻之路的呢?
一切要從王棣說起。據鷹潭市餘江區楊溪像水口村王氏族譜載,王棣,字儀仲,王安石次子王旉之子,後過繼給王安石長子王雱為子。清同治版《貴溪縣誌》載:“資政殿學士王棣墓在今饒橋,棣,字儀仲,臨川王安石孫,官顯謨閣學士、開德路安撫使。金人入寇,死於王事,贈資政殿學士,賜葬舒山,厥後徙居焉。”很明顯,王棣在抗擊金兵過程中不幸犧牲,賜葬貴溪舒山饒橋。王棣的兩個兒子王珌(仕美)與王琳(仕達)就帶領家人在饒橋安居樂業。他們的後代也散居鷹潭和撫州各地。其中就包括楊坊,楊坊,今貴溪市冷水鎮洋坊村和資溪縣馬頭山楊坊村委會轄地。
元朝末年,水口始祖王圭率全家遷居水口。王圭,字可重,號禹錫,元朝進士。為了紀念先祖,他把村後的山命名為荊林山,把通往荊林山的橋命名為荊橋,王氏家譜裡也刊載《荊國王文公祠堂記》。
時間一晃而過。據水口譜載,第六代恂十公王恆任廣東香山縣丞。王恆的兒子王邦達中了明嘉慶(當為嘉靖)癸亥年(1563年?)進士。王恆的曾孫女嫁給山後桂家文襄公桂鄂的孫子(?)為妻。
至此,王安石和桂萼開始牽手,雙目對視,兩位改革家相隔五百年相視一笑。
如果王安石泉下有知,會不會發出“還想再活五百年”的豪言壯語?
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
1511年,桂鄂考中進士,開始改革之路。
2011年,十八大召開。
2012年,提出中國夢。
中國夢,就是實現偉大復興的強國夢。
2021年,王安石誕辰1000週年。
白雲千載空悠悠嗎?
不!
白雲千載,見證一代又一代改革者為了國家的富強不斷努力、不斷實踐,就是為了實現強國夢。
強國夢,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