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年春,正逢大漢盛世。山東昌邑城內,酒肆林立,商賈如雲,好一派繁榮景象。
太平樓,是昌邑城內最熱鬧的一家酒樓。二樓臨窗,一個年輕人穿著青布長衫,面容白皙俊朗,獨自佔了一張小桌,兩碟小菜,一壺白酒。
年輕人自斟自飲,不時凝神看著窗外,眉宇間,隱現憂思。窗外,柳色清新,一條小河清粼粼地穿城而過。
這位年輕人姓王名吉,山東琅琊人氏。本是雲陽縣令,因為通經明事賢名遠播,三個月前,被調到昌邑王府中擔任中尉,由七品升到了五品,可謂“平步青雲”。
可是,昌邑王劉賀,雖然是漢武帝的嫡孫,卻荒淫無度喜怒無常,身邊聚集的全是一些溜鬚拍馬的小人。王吉雖然升遷了,但是在這樣的主子手下為官,再攤上這麼一班同僚,還真說不上是福還是禍呢!
胸中抱負不展,周圍人際關係複雜。這次來太平樓,王吉算是借酒澆愁了。
半壺白酒下肚,王吉微微有了醉意。他忽然發現,鄰桌有一位老者正微笑舉杯向他示意。老者衣衫素淨,儒雅親和。王吉一見就心生好感,連忙趨身請教。
兩桌併成一桌,兩人談詩論史,一見如故。轉眼間,一壺白酒就見底了。
老者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試探問道:“小友似有心事?”
王吉聽了,默然無語。
老者手捋長鬚,沉吟了一下,又問:“小友現今是從商,還是為官?”
王吉恭聲回答:“晚生本是雲陽縣令,一直勤勤懇懇,也小有賢名。三個月前,突然被調到昌邑王府中擔任中尉。府中……人……事生疏,所以有些煩惱。”
老者的眼睛一亮,隨即,酣然大笑:“你不必細說,我全明白了。我送你三個字,可以保你從此順順暢暢。”
“哪三個字?”王吉滿臉疑惑。
“言—宜—慢!”老者看著王吉,慢條斯理地道出這三個字,烏黑的眸子裡似有深意。
“言宜慢?”王吉細細地品味著這三個字,若有所悟。
等王吉回過神來,老者已飄然而去,不知所蹤。
從那以後,王吉謹記老者教誨,勤於政務,三思而後言。在暗流湧動的昌邑王府中,居然平平安安,數次均有驚無險。
由於低調與勤政,公元前73年,王吉被漢宣帝劉詢任命為諫議大夫,專門評議政事、彈劾失職官員。此時,王吉成了朝中重臣,位高權重門庭若市。
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王吉常常想起太平樓上的那位老者。一句“言宜慢”,普普通通的三個字,真是讓王吉受益不淺啊。
公元前67年,王吉回故鄉琅琊省親,又路過昌邑城。忽然,有位老者自稱是王吉的故人,擋在了官道中間,要求與王吉見上一面。
王吉走下官轎一看,只見一位老者鬚髮如墨儒雅親和,正含笑看著自己。
竟然就是,10年前,太平樓上的那位老者。王吉心中大喜,躬身向前,行晚輩禮。
老者哈哈大笑,上前扶起王吉:“10年前,我送你三個字,已經保你10年通暢。今天,我再送你三個字,你若能遵從,可以保你一世無憂。”
王吉一聽,面色立即鄭重起來,輕聲問老者:“哪三個字?”
老人貼近王吉耳邊,也輕聲說道:“心宜善!”
聲音雖輕,王吉聽在耳中,卻心中一震,背上冷汗淋漓。
擔任諫議大夫這些年來,雖然總體來說王吉還是能勤政為民,但是偶爾,王吉也會黨同伐異,擅用職權彈劾政敵。比如說長史趙珞,就因為與王吉政見不合,被王吉惡意彈劾,最後被罷官歸鄉,不久就鬱鬱而終。
王吉擦了一下額頭的冷汗,抬起頭來,只見老者已飄然而去,走出老遠。
省親歸來,王吉認真地反省了一下自己這幾年來的所作所為,越想越是慚愧。
從那以後,王吉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管什麼事,都嚴格要求自己。言宜慢,心宜善。清正廉明,仁慈寬厚。最終,成為西漢的一代名臣。
據後人傳說,太平樓上的那位老者,就是隱居於昌邑,漢武帝時著名宰相公孫弘。
“言宜慢,心宜善。”這句經典的話,從此,就被王吉列為王氏家規代代相傳。所有王吉的子孫都要謹聽之、慎行之。自東漢至明清,這1700多年間,王吉的後人中,《二十四史》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36人被封為皇后,36人成為駙馬,35人擔任宰相!
琅琊王氏,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被稱為中華第一望族!
更多《人生智慧叢書》的精彩內容,大家可以移步京東購買。
-
1 #
-
2 #
是琅琊王還是太原郡,王羲之後人,到底是哪個王姓後人,興旺了2000年。
-
3 #
言宜慢,心宜善,行宜敏,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不遠,憂亦近!
-
4 #
我們河東裴氏歷朝歷代也就出了59位宰相,59位將軍…
-
5 #
山東琅琊那不就是山東諸城的嗎?
-
6 #
言宜慢,心宜善,我也要記住
-
7 #
六字真言:言宜慢,心宜善!
-
8 #
我也姓王,不知道祖上從哪裡來?根在哪?我們鎮上王姓很多,但,不是一家。有三個王,名和輩分都不一樣。
-
9 #
對每個老百姓是家訓。
六字真言,言宜慢,心宜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