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具有世界意義的優秀人物,北宋時代的沈括(1031—1095)就是其中的一個。他的不朽遺作《夢溪筆談》,不但是中國科技史上的瑰寶,也是世界科學寶庫中閃光奪目的明珠。沈括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1031年(宋仁宗天聖九年)出生在一個下層官僚地主家庭。父親沈周曾在泉州(今福建泉州)等地做過官。母親許氏頗通文墨,是他少年時代的第一個老師。沈括二十一歲時,七十四歲的沈周去世了。由於沈周生前宦績斐然,所以依照封建時代父死蔭子的規定,沈括在守喪三年之後,便被任命為沭陽(今江蘇沭陽)縣的主簿。

沈括

這本是一個地位極低的小職,但他在這裡卻幹了一番轟轟烈烈的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他治理了多年失修、淤塞的沭水,開闢了一百條灌溉渠,使七千多頃荒地變成了良田沃壤。此後,他又代、任過東海(今江蘇東海)、寧國(今安徽寧國)、宛丘今河南淮陽)等地的縣令。這期間,他調查了東海縣的地理315沿革,修復了蕪湖的秦家圩,興辦過不少農田水利工程。初入仕途的沈括,已經顯示出一個大有作為的政治家的雛型。1063年(嘉祐八年),沈括中了進士第。幾年以後,他被召到京師參加編校圖書工作,併兼管司天監,從事天文曆法的研究與改革。

沈括·上戰場的科學家

當時在司天監工作的,大多是些坐食俸祿的庸人,並不真通曆法。所以,他一面大力整頓原班人馬,一面大膽提拔有真才實學的人任職。平民出身的歷算家衛樸,就是沈括一手選拔到司天監的。沈括生活的時代,正是北宋王朝經過七八十年的相對穩定之後,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都有了顯著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把社會推向動盪不安的時期,因而社會上的種種沉痾積弊日益暴露無遺。北宋王朝臃腫的官僚機構與辦事效率的低下;龐大的軍隊數目與作戰能力的微弱;財政收入的不足與赤字的不斷上漲,造成了積貧積弱、國窮民困的局面。

沈括故居室內

另一方面,北宋的建立只是五代十國割據局面的結束,並不是中國的統一。建都於今內蒙巴林左旗的遼朝在今河北中部與北宋對峙;建都於銀川的西夏則據有寧夏甘肅一帶。它們與北宋之間不時以兵戎相見,構成了對北宋的嚴重威脅。北宋統治者從“防內虛外”的自身利益出發,對遼、夏採取妥協退讓政策,每年向它們輸納大量金、銀、歲幣,以此換取一時的安。面對北宋的不景氣局面,地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都力主進行改革。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沈括在政治上與王安石頗有共鳴,所以他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並一度成為王安石的得力助手與參謀。

沈括故里

他參加過“農田水利法”的重點工程一汴渠的疏和測量工作,用前所未有的分層築堰法,從汴京上善門到泗州的雅上口,共測量了八百多裡。1073年(熙寧六年),沈括奉命到兩浙等地察訪農田水利,以後又主持過製造兵器的軍器監,工作頗有成績,對推行王安石變法起了積極的作用。1075年(寧八年),宋、遼的關係又趨緊張,他奉命使遼辦理交涉。當時,遼方的咄咄逼人和宋朝的軟弱退讓,使沈括的任務格外艱鉅。他冒著生命危險,在談判桌上以脣槍舌劍同遼人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沈括石像

由於沈括在出使之前查閱了有關的檔案資料,並使隨行人員熟讀默記,所以在談判中有理有據,處處主動,駁得遼方代表無言可對,終於在談判桌上贏得了勝利。他在使遼往返途中,注意觀察、了解沿途風俗人情、地理形勢,隨處繪圖,後來整理成《使契丹圖鈔》送呈政府,成為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軍用地理資料。沈括使遼五年以後,被調到鄜延路(今陝西延安一帶)主持軍務。這裡地近西夏,不時受到西夏的騷擾。沈括一面訓練民兵,一面整頓正規軍。

沈括墓碑

1081年(元豐四年),西夏統治者發動襲宋戰爭,沈括在無定河邊指揮宋軍大敗夏軍,粉碎了西夏幾萬人的進攻。1082年(元豐五年),沈括因他人之過被以“措置乖方罪”(指揮失當)貶官。此後幾年中,他也隨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而日益不得志,先後在隨州(今湖北隨縣)、秀州(今浙江嘉興)等地居住,到1088年(元祐三年)便最後定居在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夢溪園。從此,直到他死,再也沒有離開這個地方。

參考資料:

·《使契丹圖鈔》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慈禧太后最喜歡的一道菜,得知祕方後大怒賜死御廚,卻成北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