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世紀初,美國捕鯨業進入了黃金時期,無數的捕鯨船揚帆遠航,為追逐財富而冒險。

捕鯨場景

那麼,當時的捕鯨船水手,到底是怎麼捕殺鯨魚、提煉鯨油的呢?這篇文章,我們就來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

18世紀之後,隨著近海鯨魚資源的逐漸枯竭,捕鯨人開始建造更大的船隻,向深海進發。捕鯨船和商船的最大區別,就是商船有固定的航線,水手們都很清楚自己大概多久能到達目的地。但是捕鯨船不一樣,水手需要在茫茫大海上尋找鯨群,然後冒險捕捉,最後把鯨油裝滿整艘船才能回家——這個過程少則一兩年,多則三四年時間。

這意味著,只要登上了捕鯨船,就必須虔誠祈禱和拼命工作,才有機會早一點回家。

在茫茫大海上,水手會輪流到桅杆上的瞭望臺值班。在高高的瞭望臺上,必須要仔細觀察附近海面的情況,尋找鯨魚群。實際上,這是一項並不輕鬆的工作,因為尋找鯨魚噴出的水柱需要一個好眼力,一連幾個月毫無發現完全有可能。

一旦某個水手在瞭望臺上看到了鯨魚噴出的水柱,他就必須用盡全力大喊:“鯨魚噴水了!”有些船長還明確要求必須喊出韻律感,好聽一些才行。

要記住,對於捕鯨船水手來說,發現鯨魚的呼喊確實比什麼都重要,不管那時候他們在幹什麼,都會立刻停下來奔上甲板。船長也會在第一時間衝上來,檢視鯨魚的具體方位和數量,如果是一大群抹香鯨,那所有人都會興奮的呼喊起來。

捕鯨場景

緊接著,捕鯨船上的幾艘小艇就會被放入海里,水手們按照之前經常訓練的方式,利索地登上小艇,奮力划槳。一艘捕鯨小艇有六個人,舵手會大聲喊著口號,為槳手加油。捕鯨船往往離鯨群有超過兩英里的距離,所以槳手不得不拼盡全力才能追上鯨魚。

在捕鯨小艇靠近鯨群時,舵手就會站在船頭,手持捕鯨叉尋找目標——越大的鯨魚價值越高,但也越危險。瞅準機會投擲了第一根捕鯨叉之後,熟練的水手往往還會迅速投出第二支捕鯨叉。因為受傷後的鯨魚會不斷掙扎,捕鯨叉脫落的情況經常發生。

受傷的鯨魚首先會選擇遊向深海,捕鯨叉上綁著長長的繩子,其尾端會綁在捕鯨小艇上。一般情況下,受傷的鯨魚沒有力氣潛入太深的海里,很快就會浮上來。但是,也有強壯的鯨魚不斷深潛,水手們為了防止小艇被拉入海里,要及時砍斷繩子才行。

如果運氣好的話,鯨魚很快就會浮上水面,此時再用鋒利的長矛使勁一捅,就能結束鯨魚的性命。當然,這一下也是最危險的,因為捕鯨小艇要離得足夠近,被鯨魚巨大尾鰭拍碎都有可能。

最終,當鯨魚不再掙扎了,捕鯨小艇上的人就會發出一陣陣的歡呼,捕鯨船最危險的工作已經完成了。

下面,就是非常辛苦的切割工作了。

遠處的捕鯨船正在切割鯨脂

捕鯨船上的水手會用繩子綁住鯨魚尾巴,慢慢拖回捕鯨船,當時有捕鯨人形容接下的工作是“超大規模的外科手術或標本解剖”

鯨魚會被拖到捕鯨船的右舷位置,然後用結實的鐵鏈固定住尾鰭。接下來,水手會從船上降下來一個由窄木板組成的腳手架,正好降到鯨魚屍體的位置,水手會站在上面切割鯨屍。這個平臺並不大,但是加裝了簡易的扶手,以方便工作。切割鯨魚的工具是一種巨大的鏟子,鏟子頭是鋼製的,異常鋒利,其手柄能達到4.8米長。

切割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把鯨魚頭切下來,這項工作往往是船長和大副來負責的。一旦鯨魚頭被切下來,就會用鐵鏈固定在船尾,等待處理。二副緊接著就會接過鏟子,開始切割鯨脂。

鯨魚皮下面有厚厚的鯨脂,二副站在工作臺上,用鏟子先在靠近胸鰭的位置開一個環形的刀口,然後讓水手把超過45公斤重的大鐵鉤插入進去——鐵鉤連著鐵鏈一直到甲板,上面有一個滑輪組,專門把切割的鯨脂吊上去。

掛這個大鐵鉤的工作十分危險,因為此時鯨魚屍體還沒有完全固定住,會隨著海浪晃動。水手先要在腰間繫上安全繩,然後慢慢從小艇爬到鯨屍上,小心翼翼地走過去抱起從船上垂下的大鐵鉤,然後費勁地鉤住鯨屍——這個過程一旦腳底打滑,就可能掉進鯨屍和船身之間被活活擠死,或者就成了被血腥味吸引而來的鯊魚的腹中餐。

這項工作完成之後,就可以切割鯨脂了。

在岸邊切割鯨脂

鯨屍如果長時間不處理,就會腐爛發臭,所以根本沒時間耽誤。水手們把鯨脂一大條一大條地剝下來,再掛到滑輪組的鉤子上,船上的水手就會用力轉動絞車,慢慢地把巨大的鯨脂拖到船上。

鯨脂會一塊塊地被拉到甲板上,最後整條鯨魚的脂肪都被剝光,剩下的屍體才會被扔進大海里。

甲板上巨大鯨脂塊還要進一步處理,專門有一組船員用鋒利的鏟子把鯨脂切割成每塊1平方英寸的小塊,然後再用鋒利的切肉刀繼續切割——小塊的鯨脂會被切成“書頁”,一端連著魚皮不會切斷,鯨脂一片一片的就像書頁一樣,這樣能增加鯨脂接觸熱油的面積,更好的提煉鯨油。

這絕對是一項又髒又累的工作,因為鯨脂非常多,水手需要馬不停蹄的切割才行。甲板上到處都是血水和油,鯨脂塊會隨著船身的擺動而滑動,水手們一不小心就會被撞到。當然,處理這種油膩的鯨脂本身就讓人厭惡。

下面是重頭戲,處理抹香鯨的頭部。

抹香鯨

抹香鯨巨大的頭部要被拉到甲板上,然後割下鯨魚嘴裡的鯨鬚,這些直接放到一邊晾曬,晾乾之後捆紮儲存就行。接下來,要切掉抹香鯨的下頜,把富含脂肪的舌頭也送進提煉間。下頜會被放在甲板的一角任其腐爛,數天之後再把鯨牙拔出來——專門有人購買鯨牙,雕刻成工藝品。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獲取鯨腦油,水手要先在鯨魚的腦袋上開一個洞,然後用木桶把鯨腦油一點點舀出來。鯨腦油十分珍貴,所以不會浪費一點,如果不方便把木桶伸進去,就會安排一個瘦小的水手鑽進去。

這意味著,進去的水手會直接泡在鯨腦油之中,這是一項聽起來就十分噁心的工作。不過《白鯨記》的作者梅爾維爾描述,有些水手還覺得泡在鯨腦油裡十分享受:“這真是一樁又香又滑的差事……它真是一種了不起的清涼劑!了不起的滋潤劑!了不起的溶解劑!了不起的鎮靜劑……我彷彿看到了天堂裡的天使站成一排排,每個人手上都捧著一罐鯨腦油!”

作家總是用豐富的想象力和華麗的辭藻進行描述,真正泡在滑膩的鯨腦油裡工作,想必不會有太多美好的感受。

其實,最痛苦的工作是提煉鯨油。

鯨腦油和它製成的蠟燭

鯨油提煉間在捕鯨船的中部,一旦開始提煉就要日夜不停的工作。船員們會進行輪班,沒有人能長時間待在那又臭又熱的工作間。水手把鯨脂塊不停的放入巨大的鐵鍋中,下面是熊熊燃燒的火焰,一位19世紀中期的捕鯨船水手寫道:“船員在午夜時分被叫醒,穿上浸滿了油漬的髒衣服……在凌亂的甲板上摔倒、爬起、再摔倒,直到從頭到腳都沾滿了油脂……做夢都會夢到自己躺在厚厚的鯨脂下面,那種恐懼和痛苦足以讓你感到窒息……”

提煉鯨脂的整個過程都會充滿惡臭,在岸上的提煉工廠,方圓幾英里都能聞到臭味,更別提無處可逃的捕鯨船了。

水手們最後會收集散落在甲板上的小鯨脂塊,也投入油鍋煉油。這些鯨脂往往已經放了兩三天,上面還連著一些肌肉組織,所以已經開始變質發臭。水手只能儘量忍受住這種惡臭,處理完最後的廢料。當提煉完成後,鯨油會被倒入木桶中冷卻,最後搬進貨倉儲存起來。

最後的工作當然是打掃衛生,終於可以乾淨一些了。

捕鯨場景

捕鯨船有清理油汙的秘訣,煉油大鍋下面燃燒殆盡的碳化鯨脂,以及被燒成灰的鯨魚皮都含有鹼。把這些東西溶解在水裡之後,擦洗甲板會非常乾淨。有捕鯨水手說,用這些東西洗油膩的衣服,“白得像粉筆一樣”

正常情況下,一頭鯨魚的捕殺和提煉鯨脂過程,大概需要3至5天的時間,根據鯨魚的種類不同,一次航程能捕殺20至70頭鯨魚,就算是比較成功的了。如果這麼簡單的計算,可能有人覺得不用一年就可以滿載而歸,實際上不是這樣。

捕鯨船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茫茫大海上尋找鯨魚群,連續幾個月看不到一頭鯨魚也很常見。舉個例子,1848年W·T·沃克船長帶領使節號捕鯨船出海,3年之後才返回舊金山——這艘船帶回了5300桶鯨油和43500磅鯨鬚,大賺了一筆。

一艘捕鯨船在大海上游蕩兩三年時間,水手們必須要耐得住寂寞才行。大多數的空閒時間,他們只能維護船隻,練習在捕鯨小艇上划槳,以及站在瞭望塔上,拼命地尋找鯨魚噴出的水柱。

3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包公年少時得到一面古鏡,直到破案時遇見難處,才知這古鏡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