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後人這樣介紹牛芷青:牛秉鈞,字芷青(1892-1963),東臺安豐場太平坊人,淮南政治學堂畢業,博聞強識,擅長詩文,精通醫學。還有人將其作為進步士紳的代表,與清末數學家楊冰,著名民間出版家袁承業,漢語言學家周發高,兵器專家錢維翔等並列為近百年來安豐輩出的名人。

發憤學醫

作為中醫界公認的儒醫,牛芷青其實是從30多歲才正式開始學醫的。當年其母得了時症,上嘔下瀉,他連夜去請醫生。醫生說:“馬上來,你先回去。”在家等了一會,醫生還沒來,牛芷青心裡著急,又到醫生家催促。醫生生氣說:“我哪是你家的驢,一牽就走。”其實是怪罪牛芷青沒有叫黃包車來接他。民國時期,開業醫生居家出行都有講究,醫生出門都是黃包車出行,也有的是兩人抬的轎子,以顯示其身份。而當時母親病情嚴重,事發突然,加之又是晚上,牛芷青便沒有來得及叫上黃包車。受此羞辱,牛芷青發憤立志,自學成醫。他購書借典,飽覽醫籍,潛精研思,夜以繼晝。平時吃飯,捧著飯碗,醫書攤在腿上看,三十多歲就與妻子賀廣槐分房而居,焚膏繼晷,潛心攻讀。他還到泰州向安豐籍名醫吳越人討教,與安豐好友名醫沈秀章切磋。精通古文、飽讀詩書的牛芷青枕典席文,矢志專攻,日夜不倦,終於成為得到廣泛認可的著名儒醫。牛芷青平時給人看病非常仔細,診斷準確,對症用藥,治癒率高。據一位地方史料蒐集研究專家介紹,1949年,其外婆高燒不退,諸醫無策,“帳子都推了”,其外公就是請牛芷青問診,一味藥讓其外婆多活了三十幾年。牛芷青憐貧惜弱,給窮人看病分文不取。他給窮人開的藥方標有記號,到藥房抓藥,藥房的人看到標記,就不收費了,而這費用最後由牛芷青跟藥房結算。他曾有詩表達自己這種情懷:“醫雖小道關民瘼,誰識長安賣藥人”。作為儒醫,牛芷青並不懸壺掛牌,但聲名遠揚,譽滿城鄉,許多患者慕名而來,但不識居處,常問道於街坊,街坊便指道:“那老槐樹下便是。”牛芷青老宅南北前後有三進,西邊臨街還有幾間房子,宅的西院裡有幾棵杏樹,宅的東門前有一條通往河邊的路,路邊有一棵安豐僅有的百年以上的老槐樹。這棵老槐樹因遭遇雷擊,樹幹中間都空了,但老槐樹依然挺立茂盛,一樹成蔭,這也成為一個傳奇,一個佳話。

授業解惑

東臺人習慣把醫生叫做“先生”,先生,師之謂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謂醫家出自儒家,是因為沒有一定的國學基礎、文化修養是很難讀懂理解艱深晦澀的古代醫書的。而牛芷青則是一位既開館教書的私塾先生,又治病救人的中醫先生。民國初年,安豐先賢袁承業在邳縣任職時,曾邀請牛芷青等人去創辦淮安師範。牛芷青還先後擔任過安豐實行新式教育的善善堂小學以及蘇北最早規模最大的名校安豐小學的校長。1925年,前清秀才錢乾從江西高等法院院長任上辭官回鄉,創辦安豐初級中學,牛芷青作為德才雙馨的社會名流,亦受聘擔任教師。飽讀詩書、國學造詣深厚的牛芷青還開辦過私塾,當然,他的正業不是私塾先生,只是把授業解惑作為一種樂趣,作為生活的一種補充。當年,安豐私塾很多,但牛芷青收的學生最多,其宅上中進的三間房屋坐滿了學生。他的辦公桌就在教室的一角,辦公桌上除文房四寶外,還有一塊就診時把脈用的白布小枕,先生就這樣一邊教學一邊行醫。因為學生年齡不一,人員參差,牛芷青先生將學生分為初級、中級、高階,初級讀《百家姓》《弟子規》,中級讀《論語》《孟子》,高階讀《古文觀止》《大學》《中庸》。私塾裡還習詩作文,寫大仿小楷。作為地方名士,時有其他事務外出公辦,有時又要出診就醫,牛芷青常請周又良、徐光鬥等好友來代課,他們都是地方名士,德高望重,沒有相當交情是請不來的。牛芷青先生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私塾裡教過的學生,許多後來都很有出息。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我國金融投資領域理論與實踐專家、新中國第一代銀行家曹爾階先生也在牛芷青私塾讀過書,2017年,他在《童年片段:故鄉安豐鎮》一文中,特別提到“安豐地方知名人士牛芷青”,“是我的古文學導師”。當年,牛芷青先生曾有詩讚曹爾階“風雅多才喜作詩”,並“佇看雲路耀光儀”,對他的前途充滿期待。

宴請陳毅

除了曾擔任過善善堂小學校長和安豐小學校長外,民國時期,牛芷青先生還擔任過安豐農民銀行行長和安豐商會會長,同時還是精通醫學的著名儒醫,開館辦學的私塾先生,在地方上聲望很高,很有影響力。清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著名書畫家鄭板橋曾在安豐魯家橋河西大悲庵寓居數年。1921年,牛芷青倡議在大悲庵建“燮園”以示紀念,各方雅士積極響應,“燮園”很快建成。遺憾的是,抗戰期間燮園遭破壞,1972年因串場河改道,大悲庵被拆除,園亦廢除。“作祭”是過去安豐地區祭祀先人的一種儀式,主持作祭者都是一些德高望重有較高社會地位和文化素養的知名人士,牛芷青便是其中之一。安豐籍北伐名將周甘塵將軍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1922年7月任討伐陳炯明前敵總指揮,戰鬥中被子彈擊中搶救無效去世。孫中山先生聞訊十分悲痛,親自題贈“痛失干城”匾額。牛芷青專門為周甘塵將軍撰寫了祭文,此文後被有關方面以《周甘塵將軍事略》為題收入有關文獻資料。黃橋決戰勝利後,新四軍東進抗日,1940年10月17日陳毅到達安豐,在北都天廟召開各界人士代表座談會,陳毅做了關於蘇北摩擦真相的報告。第二天,擅長統戰工作的陳毅,透過曾做過韓國鈞省政府秘書長官的周又良,約請牛芷青等安豐名士,假座“一品香”茶館吃早茶。這頓早茶一共兩桌,在座的還有陳丕顯、黃克誠等人。晚上,按照地方習俗,牛芷青又約了周又良、束遠雲等安豐名士,在“一品香”復席回請陳毅等人,陳毅欣然受邀。晚宴一共四桌,陳毅、粟裕、鍾期光和駐安豐蘇北抗日指揮部排以上幹部全部到場。席間,陳毅致辭答謝,軍民十分融洽。牛芷青女兒牛良珠曾說過,她們家曾駐過陳毅粟裕的部隊,她也曾和女戰士圍坐一起納鞋底,有位首長夫人名叫高英的特別喜歡她。其時,安豐正處於拉鋸狀態,敵偽我三方力量不時在這裡亮相。平時,牛芷青就教育學生一定要愛國、愛家鄉,同時也提醒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動腦,不要蠻幹。新四軍來安豐以後,他旗幟鮮明與陳毅粟裕交往,與新四軍合作,積極支援抗日,充分表現了其深明大義以及發自內心的愛國情懷。

大會獻寶

解放以後,在家行醫兼教私塾的牛芷青參加了聯合診所,以後又調東臺醫院工作。他被新的時代火熱的生活所深深感染,滿腔熱情地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之中。他編《陋軒詩集》,寫《野人先生傳》,發掘布衣詩人的時代價值。他不顧已過花甲之年,深入海邊灘塗調查問診,治療血吸蟲病。他參加人代會,聽取政協工作報告,與群賢會聚一堂共商大事。他將幾十年學習前人經驗和自己行醫用藥心得記錄整理下來,以期對社會作更大貢獻。1956年7月16日,東臺縣召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代表大會,牛芷青參加會議並作為安豐區代表在大會上發言。他為能參加大會而感到十分高興,聽了縣委縣政府領導的講話和縣衛生科廖科長的報告,深切體會到黨中央對知識分子和中醫藥事業的關心厚愛,更是非常振奮,他在發言中說:“深深認識在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每個知識分子都要把一切力量貢獻出來,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而努力。尤其是我們中醫更應該把我國醫學文化遺產,就自己已經學習的心得和多年臨床經驗,毫不保留地一點一滴都傾囊倒篋地公諸大眾,為廣大工農群眾健康而服務,才不辜負黨中央重視中醫藥、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的期望。”為此,他在大會上明確表示,響應發掘醫學遺產的號召,把自己家中珍藏的可算是海內孤本的宋朝許叔微《傷寒百證歌括》一書的抄本,加以淺近註釋後公諸醫界。此外,還有前人手抄未曾刊刻的清朝康熙年間揚州周醇所著的《麻疹診治纂要》一併貢獻出來。當時血吸蟲病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影響社會經濟發展。1955年,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同年,黨中央發出“全黨動員,全民動手,消滅血吸蟲病”的號令。針對這樣的實際,他在大會上還就其經驗所得,介紹了三個簡單有效的藥方,作為治療血吸蟲病的中醫師參考。牛芷青先生在全縣衛生技術人員代表大會上獻出兩本珍貴醫藉和當時急切需要的三個治療血吸蟲病藥方的行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也引起縣政府高度重視。此後,縣政府專門召開中醫獻寶大會,發動全縣中醫獻方,縣衛生科將徵集到的中醫單、驗、秘方605則,編印成《東臺縣採方彙編》,對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提高醫務工作者診療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醫專任教

為加強社會主義建設,提高人民醫療健康水平,培養更多更好的醫療衛生技術人才,1958年8月,經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鹽城醫學專科學校和鹽城中醫專科學校,隸屬江蘇省高等教育廳和鹽城專員公署雙重領導。1959年7月,兩校合併,統稱為鹽城醫學專科學校。學校的任課教師,除了一批分配來支援蘇北高等醫學教育的大學生外,還從全地區醫療系統選調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名老中醫。飽覽醫藉,長於教學,幾十年從醫又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的牛芷青自然成為不二人選。雖然年近古稀,能為祖國中醫事業發展、為培養中醫人才貢獻餘熱,牛芷青先生感到無比欣然。先生工於詩文,自號椒香館主,平時喜歡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在留存下來的《牛芷青詩抄》和《牛芷青詩續抄》中,有多首詩記錄了先生此時的愉悅心情。如《奉調鹽城醫校教學承冷仙天德單如映青諸兄餞賦記諭兼以留別》、《調任鹽城醫專中醫科教學》、《鹽城醫專校中》、《登嬴柳晚眺》等,都反映出先生對新工作新生活的期待和熱愛。“滿園春色燦,錯認是吾廬。”他懷著滿腔熱情,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之中,為培養中醫人才樂此不疲。但這樣的生活沒過多久,兒子英年早逝,給了他沉重打擊。在愛子去世的一百天內,牛芷青哭子、挽子、悼子的詩就寫了十多首。家中老妻因愛子早逝憂思成疾,失去丈夫依靠的媳婦帶著五個尚未成年的女兒,其生活的艱辛又讓他牽掛。“已感無兒獨,遠愁失偶鰥”,“淚灑黃泉路,心摧白髮人”。愛子早逝,加上自己年事已高,孑然一身的牛芷青倍感孤獨,生病亦無人照應。迫不得已,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也為了不耽誤醫專教學工作,牛芷青謝絕了學校的再三挽留,請調回家鄉工作,並推薦自己的好友兼同事杜卓如接替自己到醫專任教。牛芷青一生節儉,衣食不講究。作為地方名士,經常要外出露臉辦事,妻子要為他做兩件衣服,他都不允,說一件就行,要出去衣服事先洗一洗就行了。他常說,“人考學,不考衣食”。別人評價他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牛芷青先生1963年1月病故。牛芷青生前不給組織添麻煩,但組織沒有忘記他,他去世以後,組織上一直給他妻子發放遺屬補助,直到1981年他妻子去世。

斯人已逝,但布衣鴻儒、杏林名宿牛芷青愛黨愛國、緊跟時代的家國情懷,焚膏繼晷、潛精研思的求學態度,妙手生春、救厄扶傷的仁心醫術,惜貧濟困、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砥節奉公、節儉樸素的清廉風範,永遠留存於人們的記憶中。

(燕晨中/文 吳雨欣/圖 )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考生盤纏豐厚,為何土匪不敢打劫?匪首:你看他們腰間綁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