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把持朝政。董卓的部下徐榮舉薦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徐榮是一個很牛的人物,他和公孫度同為遼東人,曾經擊敗過曹操和孫堅。面對徐榮,被後世譽為軍事家的曹操敗得很慘,自己中箭,如果不是曹洪拼死將馬讓給曹操,或許當時就掛了。
遼東遠離戰火,中原很多人都跑到遼東,比如管寧和邴原等等。曹操為了籠絡公孫度,上表其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
結果公孫度說了一句:“我王遼東,何永寧也!”然後就將大印放在武庫中,不再拿出來。這開啟了遼東獨立之萌芽。公孫度有這樣的想法也不奇怪,因為當時袁紹,劉表、劉焉等人都有此想法。
不過有想法與真實踐還是有區別的,袁術公開稱帝,天下共討之,袁術很快就掛了。
公孫度死後,公孫康繼位。此時官渡大戰結束,曹操利用袁氏兄弟內部不和,平定北方。當時袁氏兄弟逃到了遼東。
部下勸曹操說趁機進攻遼東,結果曹操說沒有這個必要。
操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十七》
果然袁氏兄弟想奪得遼東以圖東山再起,公孫康自然不答應,袁氏兄弟被公孫康殺了。
部下很奇怪,為什麼這麼斷定。
操曰:“彼素畏尚、熙,吾急之則併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
所以曹操在世時一直沒有動遼東,遼東處於公孫康的實際控制之下。當然公孫康還是東漢的臣子。
公孫康死後由其弟公孫恭繼位,因為公孫康的孩子都還小。此時漢獻帝禪讓給曹丕。
東漢結束,曹魏開啟,劉備也在巴蜀稱帝,孫權暫時臣服於曹魏,曹丕封孫權為吳王。至於公孫恭則被加封為車騎將軍。
從孫權和公孫恭的封號可以看得出這兩個人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封王就承認其可以建國,實際就是變相承認其獨立。封為車騎將軍顯然表明這是魏土的一部分,而不是變相承認其獨立。
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長大之後,將公孫恭關起來,重歸遼東之主。此時曹魏已經傳到魏明帝曹睿。曹睿加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時劉曄說了這麼一番話。
公孫氏漢時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則由海,陸則阻山,外連胡夷,絕遠難制。而世權日久,今若不誅,後必生患。若懷貳阻兵,然後致誅,於事為難。不如因其新立,有黨有仇,先其不意,以兵臨之,開設賞募,可不勞師而定也。——《資治通鑑·魏紀三》
劉曄的意思是趁著公孫淵立足未穩來個一鍋端,免得時間太久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當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時劉曄也勸過不應該封王。不過這對父子並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
公孫淵在遼東站穩腳之後,開始走向事實獨立,對魏土進行分裂,他用了3步。
第一步:找靠山,找所謂的“國際支援”他跟孫權眉來眼去的,透過海路相互通商,孫權正缺戰馬,經常在遼東購買戰馬。一來二去吳國與遼東打得火熱。
公孫淵和吳國眉來眼去顯然是越權了,因為這種“外交”特權不應該是一個遼東太守可以擁有的。魏國對公孫淵怎麼處理分成兩派。蔣濟認為公孫淵現在沒有明確表示獨立,不應該攻打。
他的理由如下:
凡非相吞之國,不侵叛之臣,不宜輕伐。伐之而不能制,是驅使為賊也。故曰:‘虎狼當路,治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己。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質,歲選計、孝,不乏職貢,議者先之。正使一舉便克,得其民不足益國,得其財不足為富;儻不如意,是為結怨失信也。——《資治通鑑·魏紀四》
大意就是打贏我們也沒有多大獲利,打輸了自毀信譽,損失更大。當然更重要的是魏國主要還要面對蜀漢與東吳的壓力。
魏明帝則主張打,派出田豫督領青州各路大軍從海道,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同時進軍討伐公孫淵,最後是無功而回。
第二步:測試底線公孫淵發現自己居然可以扛得做魏國的陸海兩路大軍,膽子更大了。他派使者向孫權稱藩,孫權對於這種送上門來生意自然不拒絕,他派張彌、許晏率萬人,帶著金寶珍貸,九錫備物到遼東拜淵為燕王。東吳方面可謂是誠意滿滿。
孫權為什麼要如此隆重?因為遼東獨立對孫權來說是好事,至少可以牽制魏國的精力,魏國內亂,不管是吳國還是蜀漢都是很樂意看到的。
公孫淵有沒有接受吳國的封號呢?
並沒有,因為他要測試魏國的底線,他不能一下子將魏國激怒。他先將吳國這一萬人打散,然後將其消滅,並且斬殺張彌、許晏二人送給魏明帝。
魏明帝看到公孫淵有這樣的覺悟,給他加封為大司馬,封樂浪公。
第三步:獨立稱王公孫淵看到魏明帝不但不罰而且還給自己加官,他知道魏國的底線,估計是拿自己沒辦法採用懷柔。他開始抓緊獨立步伐,又一次激怒魏國使者,使得魏明帝又一次派兵攻打公孫淵。
這一次公孫淵又打贏了。
二次打贏,使得公孫淵的底氣十足,他馬上自稱燕王,置百官,同時誘惑北方的遊牧民族,讓他們騷擾魏國北方邊境。
司馬懿平亂這個時候一直在西邊和諸葛亮幹架的司馬懿有空了。因為諸葛亮死了,繼任者蔣琬熟悉內政,對帶兵不太熟悉,蜀漢開始休養生息。
西線安穩了,司馬懿有空了。
司馬懿對魏明帝說我一年可以搞定,於是帶著四萬兵馬出征遼東。結果三戰三捷,雖然公孫淵當時希望得到孫權支援,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孫權也只能助助聲勢。
很快公孫淵被困城中,再加大雨,已經到了彈盡糧絕,城內相食的地步。看來撐不下去了,他派出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到司馬懿的營中投降,結果司馬懿拒絕接受公孫淵的投降並且殺掉他的使者。後來公孫淵第二次派使者來請降,司馬懿又一次拒絕了,他說了這麼一段話:
軍事大要有五,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為決就死也,不須送任。——《晉書·帝紀·第一章》
言下之意,你只有死路一條。司馬懿是鐵了心要殺公孫淵。
城破之後,公孫淵在逃跑之時被殺。司馬懿入城之後開始鐵血殺戮。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晉書·帝紀·第一章》
所謂的京觀就是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
在司馬懿的武力之下,遼東很快平定。公孫淵的分裂夢碎。魏國實際控制遼東。
當然除了鐵血之外,司馬懿也有懷柔,他所殺的是公孫淵一黨和他的支持者,對於反對公孫淵或者被公孫淵迫害的則用懷柔之術,這裡麵包括被公孫淵軟禁的公孫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