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自春秋而入戰國,各國紛紛興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變法圖強運動,使得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強國加快了兼併的步伐,比如秦國滅巴蜀,滅義渠;楚國滅魯國,滅越國;齊國滅宋國;魏國滅中山國(前中山國,後來復國)趙國滅中山國(復國後的中山國);韓國滅鄭國,經過一系列的兼併戰爭,戰國逐步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國鼎立的局面。

戰國七大強國裡不乏英明神武的強者,其中尤以秦國為最,從秦獻公到秦始皇一共八代國君,除了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在位時間較短之外,其餘六位都稱得上是一代雄主。不過今天要說的七大雄主是從戰國七雄每個諸侯國裡面選一個,而不是把戰國七雄放一起來選。

魏文侯

戰國前期最雄才偉略的一代雄主,魏國近百年霸業的開創者,也是列國中率先變法的先行者。魏文侯任用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增強,特別是經吳起一手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其強悍的戰鬥力在當時無人可比。魏文侯西取秦國河西之地,向東攻入齊國長城,南敗強楚,又攻滅了中山國,一時之間魏國兵威重於一時。

可惜的是魏國的戰略始終不明確,忽東忽西,魏惠王時差不多是四面樹敵,終於在齊國和秦國的打擊之下喪失了霸主地位。

秦孝公

秦國幾代雄主其實都很不錯,但是如果要選一個的話,除去統一天下的秦始皇之外,當屬秦孝公。沒有秦孝公不畏艱險,頂住巨大壓力,以鐵血手腕支援商鞅變法,秦國充其量只是個二流國家,要知道當時秦國河西之地已經被魏國奪去,被壓擠在洛水以西動彈不得,如果不是魏國重心東移,在吳起的持續打擊之下,秦國其實已經很危險。

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秦孝公的銳意進取和商鞅的變法圖強,也就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可能性,秦孝公奠定了日後大秦帝國統一的基礎。

趙武靈王

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隱患最多:北方的三胡時常騷擾趙國邊界,中山國更是趙國的肘腋之患,而且立國初期的趙國君主還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中原爭霸之中去,趙國幾面樹敵,內憂外患其實已經是疲弱不堪。幸好這時候趙國出了一位雄才偉略之人,一舉扭轉了趙國的頹勢,此人就是趙國的第六任國君趙雍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使得趙國的軍事實力一下子躍居至可與強秦匹敵的水平,趙武靈王連續用兵,先後五次攻伐中山國,北擊三胡,拓地數千裡,透過一連串的戰爭,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的國土面積差不多比立國之初大了三倍,趙國也因此躍居強國之列。

齊威王

齊國位於東海之濱,自春秋以來一直是強國,姜齊如此,田齊也是如此。進入戰國後到齊威王的時候,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國力日盛。當時的霸主是魏國,齊威王任用田忌、孫臏為將,先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擊敗魏國,直接導致了魏國霸業的衰退。此後齊威王和魏惠王徐州相王,一時稱霸中原。

燕昭王

燕國是個老牌的諸侯強國,和周王朝是同一個祖先(開國君主是燕召公奭,和周武王同輩),但是燕國身處東北邊陲,自春秋以來一直是不溫不火,進入戰國之後還遭遇了“子之之亂”,差點被齊宣王亡國。

燕昭王即位後,銳意進取,築黃金臺,禮賢下士,樂毅、鄒衍、劇辛等人紛紛前來投奔,一時之間,燕國國力大盛,在大破東胡、朝鮮、真番的同時,燕昭王任用樂毅伐齊,連下齊國七十多城池,只剩下剰莒和即墨兩城圍而不攻。可惜的是在關鍵時刻燕昭王英年早逝,否則齊國真有可能在他手上被攻滅。

楚威王

戰國時期的楚國雖然稱得上是地大物博的強國,但是感覺整個戰國時期基本上是楚國一直被秦國欺負(實在是因為楚懷王被秦昭襄王欺負得夠狠)。其實不是這樣,至少在楚懷王之前不是這樣,任用吳起為相的楚悼王以及楚宣王和楚威王都算得上是一時豪傑。特別是楚威王,在公元前333年徐州之戰擊敗強齊之後(要知道當時齊國在位的可是齊威王),楚國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五嶺,北至汝、穎、沂、泗,囊括長江中下游以及支流眾多的淮河流域,楚威王的聲望,顯赫一時。

韓昭侯

韓國國力在戰國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基本上他就是個小弟,如果不是吞併了鄭國,韓國估計都算不上是強國之一。整個戰國時期,韓國唯一強盛之時就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但是韓昭侯的改革也僅止於此,他觸及不到深層次,沒有秦孝公的魄力,死後韓國依然故我,再也無法雄起過。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文景之治”堪稱一代盛世,為什麼會發生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