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文景之治”指的是我國西漢中前期,文帝劉恆與景帝劉啟父子統治下出現的空前盛世,它是中國歷史上的治世之一,從此使西漢王朝開始走向了安定和富強。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鑑》中是這樣讚譽文景之治的:“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對此史學界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人們一般認為,每逢“盛世”,總會呈現出國家繁榮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昌盛局面。那麼,堪稱盛世的“文景之治”,為什麼還會發生規模浩大、震驚朝野的七國叛亂呢?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問題就出在高祖劉邦在西漢初時分封的同姓王(異姓王已被誅殺)所建立的諸侯國身上。參加叛亂的七個諸侯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既然他們都是劉邦的子孫,放著好好地王爺不當,為什麼要反叛朝廷呢?欲求答案必須理清它的來龍去脈。

叛亂的禍種

劉邦死後,兒子劉盈(惠帝)繼位,其母呂后總攬朝政大權。惠帝壽命太短,不幾年便駕崩了,於是呂后立前、後少帝為傀儡。呂后薨斃,漢室老臣擁立劉邦與薄姬(妃子)的兒子劉恆繼位,史稱漢文帝。

文帝劉恆不簡單,由於他勤於政務,採用無為而治的方法治理國家,上臺後不久就使“大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不朽之錢。”從此拉開了“文景之治”的序幕。他的治績在歷史上都有記載,這裡不再贅述。

在文帝的治理下,雖然西漢王朝蒸蒸日上,逐步強盛,但是諸王們並不買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劉恆是以高祖庶子繼位的,而漢初劉邦所封的諸侯王經歷了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關係逐漸疏遠,對他沒有親近感,工作極不配合,在政治上已經不可靠了。由於這個原因,在文帝執政不久,就曾先後發生過成陽王劉章、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這些叛亂雖然被平息了,但是諸侯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日益加深,成為了發生更大叛亂的隱患。

為防止叛亂的再次發生,文帝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來制約諸侯國:一是把諸侯遷往封地;二是分封自己的皇子為王;三是採用大夫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比較大的齊國分成了八個小國。

文帝這些做法,看似加強了自己的政治地位,鞏固了中央政權,但是這令諸王們人人自危,誠惶誠恐,頓生仇恨,在心中植下了反叛的禍種。

伏筆

吳越(今江浙地區)之地是劉邦在位時封給侄兒劉濞的諸侯國。由於江南沿海資源豐富,生活富足,劉濞就利用這有利的條件私造銅錢,煮海為鹽,並流通買賣到整個西漢境內。經濟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使劉濞開始驕橫自負起來,在諸王中稱起了“老大”。這時還發生了“弈棋事件”。

什麼是“奕棋事件”呢?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入朝覲見皇上,在同太子劉啟(後來的漢景帝)飲酒下棋時,依仗父親的地位和勢力對太子多有不恭,劉啟一怒之下用棋盤打死了劉賢。劉賢死後,文帝下詔把屍體運回吳地埋葬,劉濞大怒道:“天下皆劉家,死在京,應葬此地也。”拒絕接受兒子的屍體並又返運回京。為此,文帝非常生氣對劉濞進行了嚴厲的訓斥,並扣押了吳國的使者。

弈棋事件的發生,使劉濞惱羞成怒,心生怨恨,從此不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並藉口年邁多病不上朝了。

文帝還是比較寬厚的,為了緩和君臣關係,不但釋放了吳國的使者,而且派人到吳地探望劉濞的病情,並親賜手杖一支和很多禮品,以示關懷。劉濞怒氣未消,並不買賬,反把文帝的仁慈態度認為是軟弱可欺,開始起了反叛之心,準備聯絡其他藩王,等候候機發難。

《削藩策》之過

文帝駕崩,劉啟繼位 ,是為漢景帝。景帝繼以父願,勵精圖治,更加兢兢業業的治理國家。他推行“約法省禁”的政策,使國力和自己的統治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文景之治”達到了高峰。

由於文帝在位時,中央政府與地方王國的矛盾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到了景帝時期又凸顯出來,並日益激化。為保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劉啟同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謀劃,準備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晁錯向景帝多次陳述藩王的罪過,同時上疏《削藩策》,促使景帝進行削藩。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首先削去楚王劉戊、趙王劉遂和膠西王劉昂的部分封地,以震懾其他藩王。

削藩的事引起了朝野震動,同時也激怒了一個人,他就是吳王劉濞。劉濞忍耐多時,終於爆發,於是他聯絡膠西王劉昂及其他五個藩王,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在廣陵(今江蘇揚州)舉兵造反,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西漢吳楚七國之亂。

叛軍來勢兇猛,一路勢如破竹,景帝有些混亂,在晁錯的鼓動下準備御駕親征,但見到叛軍聲勢浩大,他猶豫了。許多大臣認為這是晁錯惹的禍,於是紛紛上疏彈劾他,這使景帝改變了主意,採納太常袁盎的建議,下令將晁錯滿門抄斬,用來換取叛軍退兵。

景帝以為殺了晁錯叛亂就會平息,可是叛軍仍不撤兵,這是為什麼?原來“七王”打的“清君側”大旗只是個幌子,起兵造反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劉濞認為,景帝誅殺晁錯是軟弱無能的表現,於是他更加有恃無恐,變本加厲,自稱“東帝”繼續領兵向京城進發,與朝廷分庭抗禮。這時劉啟感到情況不妙,下決心用武力解決叛亂。

經過雙方的鏖戰,持續三個多月的叛亂終於被平息了,結果是,七個諸侯王全部斃命,六個諸侯國(除楚國外)均被廢除,諸王的勢力受到了致命打擊。情況穩定下來後,為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景帝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自己的十三個兒子全部分封為諸侯王;由朝廷委派官員到諸侯國任職;諸侯國提拔官員必須經中央審批;諸侯按規定向朝廷繳納賦稅等。這樣,諸侯國雖然還存在,卻失去了政治權力和同中央抗衡的條件。

七國之亂平息後,國家恢復了安定,在景帝精心的治理下,西漢又出現了繁榮昌盛的治世局面,使西漢王朝走向了更加繁榮富強。

總的來說,七國之亂的禍根,在初漢劉邦分封同姓王,誅殺異姓王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文帝的出身和後來的分割齊國、奕棋事件以及景帝採納晁錯建議削藩的做法,又使得中央同藩王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逐步升溫,震驚朝野的七國叛亂在文景之治時期終於爆發了。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蘇軍的政治委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