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香港富人區

本組照片是張柏林拍攝於1909年2月的香港。經過六十多年的開發,香港作為一個自由港在遠東地區地位顯要,其城市化領先於中國的其他城市。原圖注:“Hillside Residences。”翻譯過來就是山坡住宅。那時的香港島,只有英國上層和少數富貴的中國人才能住在山上。這是典型的富人區。

香港大教堂

原圖注:“Hong Kong Cathedral。”翻譯過來就是“香港大教堂”。其名稱應為“聖約翰大教堂”,俗稱大教堂,位於花園道,1847年奠基,1849年建成,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基督教教堂。其間在1865年進行擴建工程,成為今日的模樣。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曾以該教堂為總部。該教堂至今仍舊是香港基督教弘傳教義的中心,也是聖公會港澳教區的主堂,在香港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

耕作的農人

原圖注:“Man sprinkling segetable patch, Kowloon。”翻譯過來為“在九龍勞作的農人”。看來,那時候的九龍基本還是農田,尚未城市化。不過港英時期對城市化的限制還是很嚴的。

熙熙攘攘的香港街道

原圖注:“Street in Hong Kong。”很簡單就可以翻譯出來,這是一條香港的街道。1909年,雖然大清尚未覆滅,但香港這個已經脫離大清朝廷六十餘年的城市,發展欣欣然,而港英政府當時並未封鎖邊界,所以這裡的居民佔大多數的依舊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從來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維多利亞山頂

原圖注:“Top of Victoria Peak。”翻譯過來即“維多利亞山頂”。維多利亞山頂,就是太平山頂,香港人簡稱為山頂。太平山原名“硬頭山”,古稱為香爐峰,海拔高度為554米,是香港島的最高峰。

在開埠初期,由於交通不便,要靠轎子上落山,故當時居住山頂的人士不多,19世紀80年代時只有約40戶。隨後因為山頂景色優美,氣溫清涼,所以逐漸吸引了更多的外籍人士居住。為應付交通需求,山頂纜車於1888年通車。其後於1904年,香港政府立例禁止華人在山頂居住,至1947年才廢止。1867年,當時香港總督麥當奴選址山頂設立避暑別墅,即總督山頂別墅。該別墅曾於1902年重建,但在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停用,最後在1946年拆卸,只剩下守衛室,原址闢作山頂公園。此外,1873年,山頂酒店落成啟用,酒店經營者即是其後提出興建山頂纜車建議的亞歷山大·芬梨·史密夫。然而,酒店於1938年因火災焚燬,之後一直未有重建。該處其後成為巴士總站,1989年12月才改建為山頂廣場。

植物園

原圖注:“Botanical Gardens。”即植物園。香港植物園如今是香港動植物園。是香港最早建立的公園,曾用作總督官邸,早期因港督常兼任三軍司令,而香港市民稱統領香港三軍的香港總督為“兵頭”,所以公園又叫做“兵頭花園”。其位於香港島中環雅賓利道,並被羅便臣道、己連拿利、上亞釐畢道及花園道等道路環繞,佔地5.6公頃。公園正門設在雅賓利道。在1841至1842年間,香港動植物公園的地段是曾作為香港總督的官邸。及後於1848年,香港政府已有興建一個植物公園的計劃,但因財政不足而需要押後。後來建築工程於1860年展開,並於1864年8月6日把第一期設施開放給民眾使用。1871年,公園全面開放,並正式定名為“香港植物公園”。香港日據時期,公園被日軍易名為“大正公園”,並興建香港神社。公園內的堅尼地銅像也被運往日本熔掉。戰後的1958年,原址改放英王喬治六世的銅像。公園於1970年代於雅賓利道擴建香港動植物公園的第二期公園,並引入不少哺乳動物與爬蟲類展示,故於1975年正式易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遠眺港口

原圖注:“Harbor from hillside roadway。”意思是靠近港口的山坡路。可以看出,當年香港的市政建設已經很現代化了,硬化的路面和金屬的欄杆,以及成群的現代化建築。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1940年法國迅速潰敗主要原因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