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40 年 6 月 22 日, 在巴黎以北雷桑斯的貢比涅森林中那一小片空曠地上, 也就是 1918 年 11 月 11 日戰敗的德國人簽署停戰協定的同一個地點, 輪到法國人向德國人投降 了。

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定

6 月 24 日零時 35 分, 在法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以後, 戰爭行動停止了。 就時間而言, 從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國人開始進攻法國到法國潰敗尚不及 6 個星期。

法國當時號稱歐洲頭號陸軍強國, 卻如此不堪一擊, 即便是當時一些有遠見的政治家, 包括丘吉爾和斯大林等人也為之驚愕不已, 這也是法國的奇恥大辱。 這次切膚之痛的根源, 無疑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 從國際大環境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國際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出現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一對新的矛盾:戰爭使人們更加貧困後, 廣大群眾覺醒了, 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席捲了各個帝國主義國家, 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運動也風起雲湧, 帝國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面臨前所未有的統治危機。 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 法西斯國家準備戰爭時經常打著反蘇、 反共的旗號來麻痺自己的對手;而法國和英、 美等國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企圖靠犧牲弱小國家和社會主義蘇聯的利益來滿足法西斯國家的擴張慾望, 於是推行綏靖主義政策。 他們的這種政策縱容了侵略, 後來並自食惡果。

其次, 從國內情況來看:經濟上, 法國在一戰後元氣大傷, 德國不足數量的賠款不能使法國得到長足的發展, 資本主義固有的通貨膨脹和法郎疲軟造成連年預算不平衡。 政治上, 右翼和左翼互相敵視, 資產階級對共產主義有根深蒂固的恐懼;內閣走馬燈似的換個不停, 但沒有一屆政府能對付衰退, 法國慢慢失去了團結的國家特性

再次, 法國1940 年的潰敗有各方面深刻的原因, 但在軍事上的失敗, 是法國崩潰的開始, 並直接決定了它的存亡。 本文將主要從法國軍隊首腦的軍事思想、 他們的備戰狀況以及軍隊的裝備等幾個方面來談談 1940 年法國潰敗原因。

一 、 腐朽、 陳舊的軍事思想

二戰前夕的法國, 領導國家備戰的最高機關是內閣, 下設最高國防委員會和最高國防協調委員會兩個諮詢機關。 軍隊由陸、 海、 空三軍組成, 分別由陸軍部、 海軍部、 空軍部領導, 最高軍事機構是軍事委員會, 包括全體元帥、 在大戰期間指揮過一個軍或集團軍的將軍, 由陸軍部長擔任當然主席。

一戰後, 法軍的首領以年齡和思想的老化為其特徵。 在 一戰中, 法國軍界的三位偉人是霞飛、 福煦和貝當

霞飛

福煦

貝當

前兩位都年逾古稀, 他們對法國軍隊軍事組織和政策的影響慢慢地就越來越小了;其他所有佔據要職的將領們也上了年紀, 更可怕的是, 他們的思想和他們的年齡一樣老化, 他們的頭腦是閉塞的。

貝當自己也坦率地承認。這些將領們都是在需要採取迅速擢升措施的戰爭年代裡晉升為將軍的, 其職務與能力是否相配很成問題, 1918 年以後, 由於這些人佔據著高位不去, 又妨礙了那些持有新觀點, 比較年輕且精力較旺盛的軍官們的晉升。 用第二次大戰後議會調查委員會的話來說:“ 停滯已成為最高統帥部智慧的最高形勢了, 我們的戰略家們的愚蠢與圖書館裡的蛀書蟲不相上下, 他們用照搬戰例的方法掩蓋他們的無能。”

法國最高司令部十分相信凡爾賽和約規定的保證:不會有值得畏懼的德國軍隊。 當德國將軍們拼命地充分利用他們僅有的一點東西時, 法國卻心滿意足地鬆懈了。 法國有限的財力還要派別的用場;再加上左翼反對 “ 軍國主義” , 因此, 法國的軍事撥款一直很低, 導致徵兵困難;仍然使用的武器和其他戰時裝備為了節約早已破舊不堪;參謀人員訓練的水平也下降了, 主動精神和創造性都被扼殺;最高統帥部得了硬化症, 軍事思想陷於停滯。

這種停滯首先表現在最高統帥部跟不上武器技術的發展, 不能制定使用這些新武器的新的戰術 。貝當也承認

1940年6月17日發表全國廣播講話的貝當

遲至 1935 年 1 月老騎兵魏剛將軍在即將退休前還力勸軍事會議在推動軍隊的機械化過程中, 老騎兵魏剛強調 “ 不要忘記馬匹永遠是有用的” 。 當時的技術已可製造重型裝甲坦克, 但法國的最高統帥部還是把坦克部隊視為毫無價值的作戰單位。

魏剛將軍

1930 年他們制定的 《使用坦克指導手冊》 開始部分也這樣認為。 一直到那個慘痛的結局到來之前, 法國的大多數軍事專家仍在堅持他們的舊觀點, 反對把坦克看作是一支獨立的、 能夠自行作戰的部分, 而德國人已經在 1933 年開始著手建設獨立的、 能夠單獨作戰的坦克部隊了。 飛機的遭遇也和坦克一樣, 同樣遭到了極不應該的冷落, 在 20 年代末, 已經可以使用內燃機制造速度較快的飛機 (可用於戰鬥), 製造載重量較大的遠端飛機 (用於轟炸和運輸), 但是那時幾乎絕大多數法國軍隊領導對於內燃機的發展情況聞所未聞。 至於福熙元帥更是在 1911 年說:“飛機是有趣的玩具, 但一點也沒有什麼軍事價值。” 思想如此落伍, 怪不得會一敗塗地。

還有一個表現體現在高等軍事學校的教學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軍事院校的教學重點放在防守上, 他們強調 1914 年至 1918 年的戰爭已經證明防守的戰術是成功的, 而 且以後還將證明是這樣。 思想保守的將軍們對於新鮮事物, 對於新式武器以及應用新式武器所要求制定的新戰術懷有一 種恐懼感。 當時在軍事學院就讀的一位學生託尼·艾爾保德將軍後來對 1918 年後法國軍事思想的失策感到痛心疾首, 他認為這種情況是導致 1940 年所發生事件的主要原因。

法國統帥部頑固地堅持消極防禦的戰役, 那是因為他們認為防禦可以贏得時間, 改變經濟上的困境和工業上的劣勢, 以動員帝國的資源

為此, 法國人周密地考慮了建立一 支強大的防禦力量所必需的一切, 龐大的馬奇諾防線應運而生。馬奇諾防線從 1930 年開始動工, 1935 年竣工, 它的巨大洞穴深入地下六、 七層, 而且條件相當舒適, 甚至還有電影院。

馬奇諾防線

然而 , 雖然這條防線工程巨大, 法國與比利時毗鄰的 漫長邊境被棄之不顧, 只是在從色當東南的蒙特梅迪到敦刻爾克海口這一段邊境上修建廠幾處簡陋的據點。 不過這無關緊要。 法國人在宏偉的馬奇諾防線後感到平安無事, 在他們中間產生了一種 “ 馬奇諾防線變態心理” , 認為如果德國人再度來犯的話, 這些防禦工事便可以在防禦者傷亡甚微的情況下將德軍擋住。 法國人民被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欺騙, 把沒有設防的法比邊境忘得一乾二淨。 與此同時, 希特勒已經撕毀了凡爾賽合約, 徵募了一支 50 萬人的大軍, 並且制定了 一套裝甲部隊發動強大攻勢的計劃和戰術。 進攻法國的突破口, 正是馬奇諾防線上法比邊境的那個缺口。

統治法國軍界多年的貝當對法國軍事理論的影響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他自己後來也對他排斥新武器的思想作了自我批評, 但他的檢討至少晚了好幾年。 如前所述, 在首腦們設想的戰爭中, 步兵和炮兵仍然是戰鬥的主力, 裝甲部隊和空軍僅僅起輔助作用。貝當在 1921 年批准的教導手冊上說:坦克的任務是 “ 加強步兵的進攻力量” , 對飛機則一筆帶過:“ 飛機白天偵察, 夜間轟炸” 。

一戰飛機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1939 年9 月, 德國的 4000 架飛機中, 有 1000 架戰鬥機, 1800 架轟炸機, 法國只擁有 1407 架飛機, 是德國的 1/ 3, 而且只有 1000 架可以編隊投入戰爭, 其中轟炸機只有 175 架, 是德國的 1/ 10, 大部分還是陳舊的;坦克的數量相差無幾, 可是法國參謀部在戰車使用上因受固守陣地戰的老觀念的支配, 僅把裝甲車作為防禦武器, 甘默林說:“ 我們將把坦克作為步兵前進的輔助力量使用。”

甘默林

因此, 法國不是像德國那樣成批的集中使用坦克, 而是配合步兵的配置在集團軍的體制之內。 直到 1939 年 9 月, 法國的坦克還沒有完全集結, 有1500 輛坦克分別放置在 8 個軍的步兵之下, 有 1200 輛分佈在裝甲部隊和兩個輕機械化師。 他們對侵略缺乏充分的準備是致命的遺漏。

三 、 錯誤的軍事指揮

法國統帥部迷戀於 “ 連續的防線” , 而對兵力的部署、 戰略地區的選擇卻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指揮員們錯誤判斷 了德軍的攻勢, 把主要兵力部署在戰略上的次要地區

在東邊面對瑞士、 萊茵河地區以及馬奇諾防線一帶, 駐有 32 個 師和相當於 10 個要塞師的兵力;他們視馬奇諾為固若金湯的防線, 甚至在守兵佩戴的銅徽章上也刻有 “ 他們休想透過” 的題詞。

北邊的阿登山脈一帶, 森林綿亙、 峰巒疊嶂, 他們認為現代化的坦克無法透過 , 廣闊的馬斯河更被他們當作天然的防線, 認為只要依靠這道自然屏障, 就可萬無一 失;因此, 在阿登一馬斯這一道障礙後面 , 防守薄弱, 裝備不足——為了保衛馬斯需要 45 個 25 毫米大炮的炮位, 他們只准備了 3 個。

在中部 95 英里長的防線上, 只駐有第二、 第九兩個軍的 16 個步兵師和輕騎兵師, 其中有 4 個是 B 級師, 2 個師不配備 25 毫米的反坦克炮, 第二軍只配備 3 個 坦克營, 第九軍只有 20 架殲擊機。

在法比交界的曠野, 法國統帥部認為是德軍進攻的戰略重點, 部署了一個集團軍的 39 個師, 其中 3 個摩托師, 3 個輕機械師, 另外英國喬治將軍在此保留了 23 個預備師和 3 個裝甲師, 只待比利時國王邀請, 即可深入比、 荷邊境作戰。 當然, 法國統帥部也不是完全否認德軍經過阿登進攻的可能性, 但他們認為那只是德軍在比利時被打敗之後, 才會求助於這一進攻。 無論如何, 德軍為搶渡馬斯河, 需要大量的炮兵, 需要運送槍支彈藥, 必然會拖延進攻的時間 , 法軍將有時間運送援軍。 法軍的戰略就是建立在這一假想之上。

德軍的主要攻勢出人意料地在默茲河展開, 5 月 13 日, 德軍在 3 處渡過了該河。 到 16 日, 德國的裝甲部隊幾乎已 推進到拉昂;在瓦茲河以南, 有組織的抵抗已土崩瓦解, 巴黎門戶洞開, 無可防禦德國坦克的進攻;法軍被投入到毫無準備的戰鬥, 並且不得不承受著在裝備上完全勝過自己的敵方裝甲部隊的沉重壓力 , 而總司令部的官僚作風, 已使任何迅速適應新式打法的措施無法執行。 德國人在突破防線之後, 其作戰的速度和意想不到的進攻方向, 使法國軍隊計程車氣大為削弱, 魏剛在談到他接任指揮時也記錄了潰不成軍的狀況。 於是, 出現了從 5 月 29 日開始, 6 月 4 日方結束的 敦克爾刻大撤退, 出現了文中最先提到的那一幕。

電影《敦刻爾克》宣傳劇照

法軍在 1940 年的潰敗, 當然不僅使這些軍事因素造成的後果。 但是毋庸置疑, 法國軍隊在軍事思想、 軍事裝備及軍事指揮上所犯的錯誤是這一結果出現的最直接的原因。 他們的懦弱昏庸及老化腐朽給法國及整個世界的人民帶來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朝考中進士都有什麼出路,地方縣令最低階卻有人故意掉分求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