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讀書人歷經千辛萬苦,高中進士,僅僅是在政治體制當中剛入門而已。科舉考試成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
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新科進士都有什麼出路呢?有人立刻會想∶"當駙馬!"狀元配公主,很有公主和王子從此過上幸福生活的味道。但事實不是如此。駙馬是不能夠參政的,明清如此,多數朝代也都是這樣。新科進士與其當駙馬,還不如盼望著被高官顯貴招去當女婿,既能當官從政又能娶個白富美。況且,考中進士的人年紀都不小了,有的可能都是爺爺輩的人了,很少有適婚年齡的青年才俊。當然,不排除有十八九歲或者二十歲出頭的進士,學業順利到什麼程度?四五歲啟蒙,十歲左右開始考試,接連考中秀才、舉人、進士,中間不能有任何耽擱才可能在十八九歲考中進士。在古代,十八九歲也很可能結婚了,所以把進士招為乘龍快婿的都是文學小說裡的情節。
唐朝是一個浪漫的朝代,那個時候每屆進士的人數不多,維持在兩位數。但是當時科舉考試沒有那麼多層級,讀書人可以直接考進士,所以出現青年才俊的可能性比較大。進士們會推舉當中一兩位年少俊秀的新科進士,騎馬到長安城裡去買花,叫作"探花郎",一夜看盡長安花。京城裡的達官顯貴或者是富豪會在家門口觀察,看中了就讓丫鬟攔馬說:相公,累了歇歇。這就是要招他為乘龍快婿的意思。但是,到明清時期,這種儀式已經取消了,新科進士不像唐朝那麼招搖、那麼浪漫,大部分新科進士都是大叔。
清朝進士都可以直接當官,但是誰當什麼官、什麼級別,就又要參加考試了。進士的分流考試,就是朝考。一甲三人不用參加朝考,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除一甲以外其他進士都要參加考試,再分出一、二、三等來,根據等級授予官職。會試、殿試和朝考過後,進士就有三次等級,相加後得出最後的排名。比如,會試第二等,殿試又得第二等,在朝考當中考了第一等,三次等級相加之和就是五。一般情況下,總和越低,分配的官職就越好。小於等於五,就入選庶吉士。庶吉士不是官職,而是翰林院的進修生。一般來說,有十分之二三的進士能夠入選庶吉士,其餘進士當中成績較好的會分配到中央的各部院去擔任相當於主事級別的官員;成績較差的分配到地方上去當知縣或者類似於知縣級別的官員。這樣的分配,大致就能夠決定一個進士日後的政治仕途。
朝考是清代科舉制度。凡新科進士引見前,由皇帝再考試一次,稱朝考。朝考後授官,前列者為庶吉士,次者分別為主事、中書、知縣等。
朝考一等的人數比較多,有十個人左右。這就給了許多之前名次不太理想的進士一次逆襲的機會。比如,晚清名臣曾國藩,殿試後名列第三甲第四十二名,應該說成績不好。但是他在朝考中名列第一等第二名,給道光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直接鹹魚翻身入選了庶吉士。還有一種說法是,進士的分流,主要看朝考成績。朝考名列前幾十的進士,直接入選庶吉士,完全不看之前會試、殿試的表現。
對於年紀很大的新科進士,歷朝歷代一般是授予閒散職位,不安排他們在實幹崗位上勞心勞力。比如,滿五十五週歲(這在古代就是高齡了)的新科進士,清朝原則上安排出任教職,或者乾脆就是發放中等品級的俸祿而不授予官職。北宋的時候,有一個白眉書生,七十多歲了還來考試,實在是寫不出來了,就在大白紙上寫了一行話∶"臣老矣,不能文矣,俯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宋仁宗看了以後大為感慨,特旨錄取他為進士。清朝也有類似的做法,乾隆以後規定,年紀七十歲以上的舉人,只要堅持考完三場,一律授予教職或者是閒職。
各條分流途徑中,要特別說一下庶吉士。庶吉士是在翰林院裡進修的資格,文雅一點的說法就是"儲才",不好聽一點得就是"待崗",平時也就是讀讀書,參加一些集體的寫作和編輯工作。三年以後,庶吉士們還得參加一次考試,叫作"散館"。因為栽培庶吉士的地方叫作庶常館,這次考試後大家就要散了,各奔東西,所以叫作散館。散館考試也分出一、二、三等來,第一等的正式成為翰林,第二等的分配到中央各部院擔任主事級別的官員,第三等去地方擔任知縣級別的官員。後兩等看似和沒入選庶吉士的進士們出路一樣,其實裡面是有門道的。畢竟這三年庶吉士不會白讀的。在國家承平時期,官場上僧多粥少,不能安排人人都有實職。新科進士資歷最低,一般都輪不到實職,如果分配到地方上當知縣,且得候補,可能十年都補不上實職。庶吉士散館分配地方擔任知縣,是"帶缺出京",即帶著實職出京,直接上任。清朝中期以後,地方實職油水多,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很多人故意在庶吉士散館考試中考得很差,謀一個地方知縣的實職。魯迅家有一塊牌匾"翰林門第",因為其祖父周福清,考中進士,入選了庶吉士,的確在翰林院待過三年。周福清庶吉士散館時考得不好,直接分配江西出任知縣。這就是帶缺出京。